作者:新加坡网友孙喜
新加坡刚刚度过了自己的48岁生日。如今已近“知天命”的新加坡其实在国际舞台上仍然仅算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因此48岁仅仅是一个转折点或新起点,不过,未来的路在何方?
其实,《新加坡国家信约》(Singapore National Pledge)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是新加坡公民……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自1965年独立以来,新加坡已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第三世界国家”一跃成为国富民强的“第一世界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繁荣与进步的伟大征程。可见,“幸福”自然而然成为了下一个奋斗目标。
目前,新加坡离一个“幸福社会”的标准的确还有一段距离。根据英国民间智库新经济基金会(New Economics Foundation)幸福研究中心所发布的2012年“快乐地球指数”(又称幸福指教,Happy Planet Index),新加坡在全球仅居第90位。与此同时,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司于2012年在140个国家进行调查后发现,新加坡人缺乏情感的指数乃全球第一,即所谓的“新加坡人最冷漠”(Singaporeans are the least emotional)。
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先生近日也表示,新加坡似乎遇到了“中年危机”——财富位居世界先列,人民却很悲观。那么,新加坡社会的“幸福桎梏”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内外因素。
第一,贫富差距大。新加坡的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多年来一直都维持在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之上,并已从2001年的0.454上升至2012年的0.478,财富分配属非常不均,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的行列。目前新加坡的贫富差距水平不仅显著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甚至超过了中国(0.474)。
第二,慈善意愿低。在英国慈善救助基金会(Charities Aid Foundation)发表的2012年“世界捐助指数”(World Giving Index)报告中,新加坡在全球146个国家中排名仅为第114位,远远落后于其他“亚洲四小龙”,香港(第19位)、韩国(第45位)和台湾(第52位)。难怪就连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先生都忍不住愤慨:“这真的是很丢人”。
幸运的是,新加坡还并没有因为巨大的贫富差距而造成社会动荡。它所具备的至少两方面的优势保证了其在短期内能够“不患不均”:其一,底层居民有基本生活保障,少有“生存之虞”;其二,法治社会,富人合法致富,鲜有“仇富心态”。
然而,一个竞争残酷却缺少温情的社会是很难成为一个幸福社会的。 因此,即便新加坡社会真的可以“不患不均”,新加坡的富人也不应该“为富不仁”,而是应该“扶贫济困、携手共富”,只有这样新加坡社会才能真正长治久安,永续繁荣。
第三,移民问题多。这是一个十分敏感却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一名新移民,笔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新加坡本土居民的抱怨,毕竟外劳和新移民的涌入的确给本土居民带来了些许不便和困扰。然而,本土居民可能也需要适时调整一下心态,在面对外劳和移民问题时,多一些理性分析、少一些抱怨与敌意,这样才能令大家都和睦相处,彼此快乐生活。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岛国,新加坡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然而它却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低下和劳动力短缺的严峻人口形势。那么,除非新加坡愿意并能够承受经济的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短期内引进外劳和新移民似乎在所难免。因为即便是通过大幅度提高本土工人劳动生产率以取代外劳的设想的确可行,其效果也绝不是立竿见影的,更何况本土居民不愿意和不擅长从事的社会工种可能也不在少数。
同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新加坡跨国婚姻(包括与外国人和永久居民)的比例高达40%左右。换句话说,即便是完全不引进外国工人和纯粹的技术型、投资型等新移民,在新加坡生活的外国媳妇或女婿也不在少数。因此,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多元社会的新加坡不可能“闭关锁国”,本土居民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外人。
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社会,新加坡未来更大的挑战可能在于如何提升民众的幸福感,一个幸福的社会也许并不是最富裕的,但一定是一个充满包容和关爱的温情社会。同时,健康的心态也很关键,因为幸福说到底是一种个人感受,只有懂得知足,方能常乐。(原载:英广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