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10日

    中国人为何热衷过光棍节?

    光棍节的相亲会
        在上海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李薇一边在网上回看最新播出的“黄金剩女”“脱单”的励志剧《咱们结婚吧》,一边插空浏览着购物网站,并不停地往“购物车”里添加物品,迫不及待等着即将到来的“秒杀”时刻。

        千里之外的北京,王蓓蓓和老公在电脑前耐心回复着买家购物咨询的同时,还忙着和快递公司联系发货事宜,全力以赴迎接这一年一次的网络销售“盛宴”。

        李薇和王蓓蓓这两位“80后”女生的等待都来源于“双十一”。不同的是,前者是这个节日的消费主体,而后者是赚钱的卖家。

        11月11日,这个曾经平淡无奇的日子,只是由于其独特的数字组合,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被中国的校园文化演绎成“光棍节”,之后随着网络传播逐渐被年轻一代熟知并接受。

        李薇上大学时单身。“最怕光棍节时的落寞感,如今到了剩女的年纪,反而有了‘消费’节日的快感。”李薇说,不知道是自己变成熟了,还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青年人的婚恋观。

        “光棍节”已然成了年轻人的一个狂欢由头。现如今,不仅很多已婚男女会在11月11日这天庆祝,更有不少人选择在这天领证结婚,反其道将4个1理解为“一心一意”“一生一世”。

        荧屏的“光棍节”档期也越来越“紧凑”。《我爱的是你爱我》《甜心巧克力》《咱们结婚吧》等多部或“甜蜜系”或“治愈系”的影视剧在“双十一”前后推出。

        从特指男性的“光棍”延伸至女性,从孤单过节到购物狂欢,从恐惧单身到“光复单身”,“光棍节”演变到“双十一”,虽然日期没变,其节日本身的意义和承载的文化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

        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夏学銮说,现在年轻人比较时尚开放,不再过多地压抑情感,过“光棍节”等节日是一种宣泄苦闷、表达情怀的不错方式,已远远超出了节日的字面意义。

        由此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年轻人的思想状态上,还渗透到了商业模式。

        2009年,中国大型B2C网站淘宝商城首次举办以“双十一”为口号的促销活动,现如今愈演愈烈已然成为全民网络购物狂欢节,甚至有商家称其为“中国消费者日”。

        王蓓蓓4年前辞去了稳定的律师工作,和老公一起开了家网店销售服装、箱包、配件等,去年“双十一”当天收入超过10万,相当于平时一个月的销量。

        “‘双十一’释放出了网络消费的巨大潜力,也带给我们年轻人网络创业的动力。”她说。

        2012年,淘宝网在“双十一”创下了191亿元收入,相当于当天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30%。今年将有2万多商家参与“双十一”活动,规模为去年的2倍,部分商家还通过O2O模式进行线上线下联动。外界预计当天淘宝全网销售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大关。

        “这些消费节点不仅能带动更多人参与网络消费,也带动了就业、物流的发展等。”中国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副总裁刘寅说。

        专家认为,把仅具文化意味的“光棍节”打造成全民血拼的“网购节”,让网购时点定格,把网购上升到商业文化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中国商业生态。

        其实,近年来像“光棍节”这种民间自创的节日层出不穷。网络情人节、光棍节、屌丝节、“3·7”女生节、“8·3”男人节等诸多“草根”节日一经传出,在网上都能得到大批网友呼应。真正过节也好,“打个酱油”也罢,从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网络频频转发的节日“段子”不难发现,这些节日已足以产生话题效应。

        专家认为,“造节”就和“造词”一样,凭借网络强大的传播力量迅速蔓延,这是当前社会心态逐步开放和文化包容性增强的体现,表达着某一群体的心理诉求,只要不媚俗、不恶搞,便无可厚非,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活跃社会文化和发展。

        丰富多元的当下氛围,给普通人带来了机会。王蓓蓓的网店年营业额已经达到500万元,但她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进货卖货,“正在筹划注册自己的品牌。”(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