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24日

    伊核问题协议:十年磨一剑

        经过密集谈判,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24日凌晨在日内瓦达成伊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

        这一协议的达成,不仅是美国和伊朗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更是国际社会共同推动的产物。这一协议标志着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有利于维护中东稳定。

        观察人士指出,未来,上述协议能否得到落实,考验着各方的诚意。同时,彻底解决伊核问题依然是一个巨大挑战。

        协议来之不易

        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自20日起在日内瓦举行新一轮对话会,原定为期3天的会议一直持续到24日凌晨,最终还是达成了协议。

        这一协议得以达成,离不开前期谈判的铺垫。解决伊核问题的努力已经持续了十年多,特别是10月中旬以来,伊核六国与伊朗进行了三轮磋商,其中两轮会谈议程延期,说明谈判双方当时在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推敲和讨价还价,为最终达成一致扫清障碍。

        此外,11月11日,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德黑兰签署合作路线图,允许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检查部分核设施。从技术角度看,合作路线图的签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本轮日内瓦会谈取得成果。

        分析人士认为,协议得以签署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和伊朗在伊核问题上都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今年8月,伊朗新总统鲁哈尼上台后,在伊核问题上展现灵活的态度和积极对话的诚意。这主要是因为,在遭受西方长期制裁后,伊朗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对伊朗来说,减缓核发展步伐以换取西方减轻甚至取消制裁,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境地,是可以接受的。

        德黑兰大学政治系教授齐巴卡拉姆说,本轮日内瓦会谈表明,伊朗正在审视其与西方正面对抗的政策。会谈成果无疑是鲁哈尼上任后取得的最大成绩,将会提升他在伊朗国内的威望,增强伊朗民众对本届政府的信心,同时有利于鲁哈尼继续推进开放透明的核政策以及与西方缓和关系的外交政策。

        他还说,短期来看,制裁的放松将缓解伊朗面临的经济压力,有助于充实国库、抑制通胀、稳定汇率;长远来看,制裁的放松以及伊朗与西方关系缓和,有助于外资进入伊朗市场,特别是能源领域,进一步推动伊朗经济发展。

        而从美国角度看,伊核问题始终是一块心病,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是美国不能容忍的。以有限的放松制裁来换取伊朗放缓甚至放弃核计划,对华盛顿来说,是一笔合算的买卖。美国认为,这一协议使伊朗核项目在近十年来首次得到遏制,将大大限制伊朗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同时为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赢得更多时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伊核问题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坚持不懈,促和促谈,为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

        前路依然坎坷

        伊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解决伊核问题的共同期盼。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签订协议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落实。从这一点看,未来伊核问题的解决仍面临不少变数。

        首先,如何看待伊朗的核权利,考验着美伊双方的诚意、耐心和智慧。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24日说,在伊朗核谈团队的推动下,伊朗的铀浓缩权利获得大国承认,将开启伊朗经济、技术进步的新征程。伊朗总统鲁哈尼也表示,协议承认了伊朗的核权利,而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伊朗的核权利包括铀浓缩权利。此外,协议还明确表示伊朗将继续进行铀浓缩活动。

        伊朗外长扎里夫24日在日内瓦说,根据当天达成的伊核问题协议,在6个月内伊朗将暂停生产纯度为20%的浓缩铀,但可以继续其他铀浓缩项目。

        不过,美国国务卿克里作出不同解读,他说协议并未承认伊朗的铀浓缩权利。

        其次,鲁哈尼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对话,伊朗国内的强硬派并不认同。不少专家表示,从某种角度说,鲁哈尼是在“走钢丝”。假如日内瓦谈判没有成功,他与西方接触的政策在国内将会遇到更大阻力。

        再次,“走钢丝”的不仅是鲁哈尼,美国也在做着艰难的平衡。美国盟友以色列对美伊会谈颇不以为然。在上一轮日内瓦对话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表示,美国与伊朗如果签订协议,将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因此,美国在与伊朗签约的同时,也要想办法安抚好以色列等中东盟友。(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