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28日

    新加坡:平台优势明显

    编者按/ 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新加坡,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着“东方十字路口”美誉,是世界重要转口港及联系亚、欧、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同时,新加坡也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好的试金之地。“向世界出发·2013企业国际化新挑战”最后一站,《中国经营报》记者崔文官来到了新加坡考察采访。

      由于地缘上的优势,很多中国企业早就开始布局新加坡,中国企业主要参与投资了哪些领域?哪些领域会有新的机会?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请看本期报道。

      “雷布斯”要带着小米出海了!

      2013年12月9日,外媒报道,尽管小米公司仅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出售旗下安卓智能手机系列产品,不过该公司正悄悄拓展销售范围,欲在2014年进军东南亚市场,而新加坡是其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站。

      小米仅仅是中国企业从新加坡进军国际市场的一个企业,事实上,新加坡的亲商环境及其在东盟的特殊区位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落户狮城,包括万科在内的一些中国房地产巨头以多种投资方式进入新加坡市场,并以新加坡为跳板辐射东南亚其他国家。

      淘宝网、京东商城等中国电商巨头也纷纷试水新加坡,为拓展东南亚市场积蓄力量。随着越来越多中资企业落户新加坡,新加坡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平台效应日益突出。

      税收优惠

      据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统计,2013年1~6月新加坡与中国双边贸易额为424.5亿美元,增长6.1%。其中,新加坡对中国出口216.1亿美元,增长3.2%;自中国进口208.5亿美元,增长9.2%。新方贸易顺差7.6亿美元,下降58.6%。中国为新加坡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中国企业愿意借新加坡为跳板辐射东盟,实现其国际化,与新加坡一系列的投资优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加坡政府很早就认识到像新加坡这样的岛国,在缺乏自然资源、自身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寻找自身不可取代的特色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新加坡鼓励自由兴办企业,通过制定独到的投资政策,大力吸引国内私人资本和外资在新加坡投资。

      “这个位于东南亚的城市岛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非比寻常。为了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做出非比寻常的努力,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团结,更加刚强勇猛,更加有适应力,工作效率必须比邻国高,成本却比他们低。他们一心要绕过我们,取代我们一直扮演的区域转口和中介中心的角色,我们必须与众不同。”新加坡国父在《李光耀回忆录—经济腾飞路》一书中如此写道。

      据了解,新加坡政府根据其国家岛国特点制定了短期、中期、长期的三类政策,这些措施是相配套的,相互联系不孤立,以保证经济战略能够顺利实施,为经济重组这一长远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其中短期政策是以迅速恢复出口竞争能力和改善经营环境、投资环境为目的的一系列降低劳动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措施;中期政策则是使服务业成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鼓励外国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性营业总部,促进新加坡成为金融中心的发展;长期政策则是继续促进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和鼓励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鼓励向海外投资和对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政策。对于各个产业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和详细的布局,政策延续性非常好。

      “中国企业来新加坡投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享受政府的税收支持。2003年之后我们开始享受全球贸易商税后优惠,正常企业一般是17%~18%的所得税,我们是10%优惠税率,2009年之后则是享受5%优惠税率。”宝钢新加坡贸易有限公司(下称“宝新”)财务经理聂志权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当新加坡政府方面认定某企业有影响力,并且今后将在该地区长远发展,则会给予企业一系列配套税收优惠,而宝新就享受到了该优惠。

      另据记者了解,新加坡吸引诸多企业前来还有一个很大优势就是企业没有分红税,新加坡股市同样如此。新加坡政府还设立了国际企业发展局,专门负责外资投资新加坡企业联络工作。

      当企业享受了该地区的税收优惠,则必须对当地政府做出承诺事项,如贸易额、当地开销、聘用当地员工等达到一定的规模。“此外,国际企业发展局会经常来企业了解情况,如何成立公司,外派人员签证办理等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撑,相当于我们国内招商引资部门。”聂志权说。

      并购跳板

      作为一个外向型国家,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新加坡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其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此外,电力、钢铁、贸易也比较发达,而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新加坡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

      2013年11月30日,新加坡大士能源公司5号机组建成投产,比合同工期提前约一个月。在项目建设中,该公司充分利用海水冷却、天然气和柴油供应、除盐水和污水处理、电网接入等厂址现有设施,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机组的投产将巩固公司在新加坡发电市场的竞争地位。而大士能源实际控制人则是中国电力巨头华能集团。

      目前在新加坡发电市场占据21%份额的大士能源公司,原属新加坡政府全资控股公司淡马锡旗下的发电企业。2008年3月,华能集团以42.35亿新元(约合21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大士100%股权。

      据了解,收购完成后,华能不仅全部留用了大士能源原有管理层,而且没有向新加坡派遣任何股东方管理人员,只是在国内成立了一个大士能源管理办公室,配备了精简的专职人员负责监控和管理涉及大士能源的有关工作,同时归口协调华能总部各部门对大士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收购之初,新加坡国内多有质疑是否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事实上,大士能源以稳定的管理、丰厚的回报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记者翻阅公司报表获悉,过去六年,大士项目取得了远超预期的盈利水平,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燃料成本高企,发电企业经营普遍陷入困境的2011年,华能新加坡投资当年的盈利成为华能国际保持整体盈利的支点。

      华能收购大士能源,也受到新加坡方面的充分肯定。新加坡能源管理局(EMA)副总裁杨奕成曾公开表示:“作为监管方,EMA对大士能源被华能收购后在电力供应上继续保持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表示感谢。”

      业内人士指出,“收购大士能源并不是华能的终极目标,新加坡的特殊位置以及中西合璧的特殊文化背景,我们希望把大士能源建设成为华能今后面对世界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华能既可以寻求更好的资产项目,同时也可以寻求更新的能源技术,参与更深的国际合作。”(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