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15日

    与影子银行“如影随形”的是风险还是助力?

        目前,影子银行已成为国外机构唱空中国经济的一大论调。与影子银行“如影随形”的,到底是难以估量的风险,还是对经济发展的融资助力?如何化险为夷,让其发挥更大的金融支持作用,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课题之一。

        “如影随形”“有实无名”,15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这样形容影子银行。他指出,“影子银行”与各个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如影随形”,影响深广。影子银行尽管“无传统银行之名”,却在“行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实”。

        分析人士指出,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产物。在流动性趋紧的当下,影子银行在提供着大量融资支持的同时,也伴生着大量不确定性风险。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影子银行”与信托、银行关系密切,其资金投向约有四分之一和房地产扯上关系,剩下一半以上或与地方债有关。

        对此,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近日也证实,在相关部门要求银行严格控制融资平台的信贷管理后,不少地方政府确实转向通过“影子银行”获取融资,融资成本不断增加。

        “一旦房价骤然下跌或是地方债风险暴露,影子银行的风险就会显露出来。今年影子银行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梳理。”赵庆明说。

        “目前影子银行确实迫切需要监测、分析风险。但因为影子银行的定义、概念不同,社会上对它的统计、监测难以完全统一。”盛松成坦言。

        由于没有完善的统计体系,影子银行的规模变成了谜题,其实际规模变成了隐藏的“影子”。

          此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指出,即使采用最窄口径,去年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GDP的29%、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GDP的40%、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6%。

        “如果按二三十万亿元的规模测算,影子银行体量占整个融资总量的比重也不小。较高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不明朗的投资领域,使得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复苏影响不容忽视。”赵庆明说。

        尽管暗藏风险,影子银行的作用却在业内也得到肯定,认为影子银行满足了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同时也暴露出业务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和监管套利等问题。

        “影子银行是市场的产物,是金融创新产物。”盛松成指出,对于中小机构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转型、金融监管来说,既是新课题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赵庆明指出,影子银行涉及的金融机构、市场领域颇多,因此对其监管责任需要有明确分工,并落到实处。

        “无论监管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监管机构,都应各司其职。”盛松成表示,要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向好的方向发展,监控有关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统计部门,他们在协调各有关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统计、研究分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