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8日

    (国际观察)2014,奥巴马“突破”难寻

        从连任成功到收获惨淡,2013年对美国总统奥巴马而言可谓高开低走。然而在白宫年终新闻发布会上,他拒绝承认2013年是自己总统生涯中最糟糕的一年,并高调展望2014年将是“突破之年”。

        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国内进入竞选政治周期和国际热点问题形势微妙的大背景下,奥巴马想要在2014年寻求“突破”,恐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内政:党争掣肘

        2014年是奥巴马第二任期第二年,将是他继续推动施政方针、寻求“突破”的重要时段。然而,适逢国会中期选举之年,国会两党分裂现状难见缓和,奥巴马政府施政的立法掣肘不会改善。

        推动医改法案过关是奥巴马首个任期在内政方面最重要的“政绩”,但美国社会至今对此分歧巨大,国会共和党人也从未放弃推翻、拖延医改的努力。2013年秋,医改关键举措出师不利、问题百出,奥巴马政府施政能力备受批评和质疑。风波延宕至年末,美国民众对医改和对奥巴马的支持率双双跌至新低。2014年,医改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面临艰巨挑战,还须以过硬表现为己正名、替奥巴马解围。

        奥巴马在2013年年终新闻发布会上将移民改革列为2014年最想推动的立法重点。这既是对两次大选中鼎力支持他的拉美裔选民投桃报李,也是他期待载入史册的又一桩“政绩”。事实上,移民改革在2013年就是奥巴马关注的“焦点”:参议院跨党派小组领衔完成长达数月的艰苦谈判并推动法案过关,但此后,该法案在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受阻搁置。若想在竞选年内推动这一长期争议问题取得进展,奥巴马不能只扮演“拉拉队”角色,还须有效化解党派分歧、寻求府院共赢——而这无疑是他入主白宫以来最不擅长的环节。

        因政府预算及债务上限之争,美国2013年秋时隔17年重演联邦政府关门闹剧,至今令人难忘。尽管国会两党2013年12月18日通过联邦政府预算方案,暂解美国政府今后两年关门之忧,但该方案规避税收改革、社会福利改革等重点,更未触及公共债务上限这一“死穴”,意味着国会两党2014年又要陷入新一轮博弈。奥巴马已放话难妥协,共和党人也要有所得。

        在2014年国会中期选举中,民主党要想继续控制参议院将面临一定挑战,而要重掌众议院则难度更大。从本党利益出发,奥巴马就算不能助攻、也不敢添乱,因此在施政层面更须拿捏好角度和力度,操作难度有升无降。

        无怪乎奥巴马此前在白宫会晤互联网巨头时,借用美国政治剧《纸牌屋》“吐槽”说,若华盛顿真如剧中那般高效就好了。

        外交:难题扎堆

        除在伊朗核问题上暂时取得一定突破,奥巴马政府2013年外交总体乏善可陈。展望2014年,从国际热点到大国关系,一系列难题摆在奥巴马政府面前。

        2013年,奥巴马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政策转向虽然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军事行动,但也招致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盟友严重不满。如何安全、按时地销毁叙利亚境内存储的化学武器,如何通过外交途径实现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目标,如何安抚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盟友,恐怕都让奥巴马犯难。

        尽管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经过艰难谈判已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目前相关技术谈判进展缓慢。面临国会新一轮对伊制裁威胁和以色列不放弃对伊动武威胁之双重压力,如何推动伊核问题后续谈判取得进展,也着实令奥巴马挠头。

        在阿富汗,尽管美国一再强调需要一纸美阿双边安全协议以尽早确定2014年撤军后相关安排,但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坚持要求美方首先满足多个条件,否则将把协议留待2014年4月阿富汗选举产生的新总统签署。既要完成2014年年底前撤军的承诺,又要在阿继续保留一定的军事存在,还得给阿富汗一个过得去的交代,这个任务对奥巴马来说实在不轻松。

        克里2013年2月就任美国国务卿后,把大量心血倾注在推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重启和谈上。奥巴马2013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时也把以巴和谈列为两个短期外交重点之一。然而,克里提出的安全建议明显偏袒以方,令巴方严重不满。若不能保持真正的公平、公正,跑得再勤也难见真章,奥巴马政府这个“中间人”还须反思。

        美俄关系因奥巴马首个任期内的“重启”而得到改善,但在2013年却由于叙利亚问题、斯诺登事件等因素再陷低谷。预计2014年两国还会继续在斗争中开展合作。

        展望2014年,中美关系有望延续上一年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刚起步,两国战略互信仍然不足,任何小的分歧和矛盾都会有可能被放大,从而影响双边关系。奥巴马政府只有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更多尊重和包容中国的关切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才有助于实现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新华社记者孙浩 易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