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座金熊,世界了解中国电影又打开一扇窗;15日,《白日焰火》荣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成为第五部获得金熊奖的华语片。与此同时,该片主演廖凡成为了捧起“银熊”的首位中国演员;而曾剑摄影的影片《推拿》也获得了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连中三元,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又留下一个美丽瞬间。
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在柏林电影节上摘金夺银,大放异彩,人们有理由激动。掌声和庆祝之后,更需理性和思考。
新
“新”,是多方评价本届柏林电影节入围华语片的关键词。
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说,当今中国导演更为现实、开放,他们借“西方传统电影流派,讲自己的故事”,“不再像从前那样以隐喻来表现真实”。
除去艺术之“新”,更有“新锐”的现实目光:《白日焰火》和《推拿》都引入国际投资方,为推广发行未雨绸缪。刁亦男坦言“终于找到了商业与艺术平衡的表达方式”。
相较于1988年闯入柏林电影节的那片更具笼统象征意味的《红高粱》,当今中国电影人正以更为国际化的电影语言与市场思维讲述西方更易理解的中国故事。
变
有德国记者说,《白日焰火》的确好,但犯罪推理片得“金熊”让他不解。
柏林电影节素来关注政治,获奖影片向以艰深、文艺著称。但世界在变,电影节也在变。
年年来柏林电影节的台湾电影基金会董事饶紫娟感叹道,近几年这里的电影交易市场持续冷淡,“投资人对艺术片更是谨慎”。而另一变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人更多接触异国文化,电影资金也愈加频繁跨国流动。科斯里克也说,跨国电影制造必成潮流。
柏林电影节已因势而变。本次入围作品很少直叙战争、政治等宏大主题,更多以平凡人境遇表达现实思考。更有不少影片起用好莱坞明星,市场化考量可见一斑。国际合作拍片蔚然成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入围影片,几乎全部与发达国家投资方合作。
此番中国电影奏功,既为自我超越,更是大势所趋。
谋
昨天的成功,也提醒中国电影人为未来未雨绸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电影学教授格特鲁德·科赫就警示了世界电影新潮流中的陷阱:商业与艺术间的取舍平衡是严肃电影人的永恒难题;如何在国际化的市场操作中保持对本土文化的敏感与关注,避免电影艺术同质化与浅薄化,仍然任重道远。
辉煌之后又是中国电影人耕耘的开始。本次中国电影独占鳌头也被这里不少媒体称为“意外”。如何更多被理解,变见怪为不怪,值得中国电影人思考,也值得中国影迷们期待。(新华社记者文史哲 何梦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