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孟京辉执导,黄渤、袁泉主演的话剧《活着》2月初先后在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和柏林德意志剧院上演。这是“2013/2014中德语言年”的交流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戏剧首次进入德国主流戏剧界。
《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孟京辉在剧组出发前表示,他将通过人与命运的关系,向德国观众呈现东方生命哲学。
该剧主演黄渤6日在柏林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对话剧、电影、公益和春晚演出服争议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话剧:
问:《活着》这部话剧走出国门演出,心情上感觉如何?
答:戏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舶来品,而在西方已经有很长历史,而德国又是戏剧在欧洲的一个重镇,这里有太多优秀的戏剧家和表演艺术家。所以说,在这样的戏剧重镇里,又是在这么有威望的两个剧院里演出,对我们来说当然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如果德国观众也能够认可这个话剧,我们就更高兴了。
一开始有点担心的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德国人能不能看懂。但是第一天在塔利亚剧院演完以后,担心就不存在了。第一天演出完后大家都起立鼓掌,持续好长时间,谢幕也谢了好多次。剧院老板说,他们的剧院一年里大概也就有一两次演出会出现这样长时间鼓掌的场面。
外国观众对于话剧中的一些细节可能不会把握得那么全面,但对于命运、悲、喜、爱,大家都有共通的情感,所以演出障碍不存在。观众会跟着故事的流淌,情绪波澜起伏。到演出最后,好多外国观众也特别激动。那时我的心就放下来了。在塔利亚剧院的两场演出都很成功。
问:接到这个角色时,是怎么去把握的?演出时最享受的是什么?
答:其实一开始接这个戏之前也有点担心,它是孟式风格的话剧,但同时又是一个纯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两个怎么能结合到一块,我当时真的是没太想出什么结果来。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
孟京辉属于放养式的导演,他不会给条条框框。他有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有一个很高高度的审美和对戏剧节奏很好的把握,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在他给的空间里玩命地去想,换不同的桥段,换不同的表现办法。
戏剧里边讲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也就是我跟角色之间的关系。当我自己变成那个角色的时候,我就会在舞台上跟着这个人物经历高潮、低潮、起落和悲喜等等,其实每天在这个过程中是很亢奋的。
问:在经过这么多场演出后,对于《活着》这个故事,有怎样的个人体会和感受?
答:一开始看这个小说的时候,看到说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不是一个与命运为敌的故事,这是一个与命运为友的故事。粗浅地看完之后你会想,这不是悲剧是什么,还要到怎么样?但经过排练,开始深入后你慢慢能够体会,为什么是与命运为友?就是你没法抛弃命运,也没法改变它,只能选择与它为友。
从出生开始,命运就像影子一样一直跟随着你,随着你高兴而高兴,到最后随着你的消失而消失。我们在剧本上,表演上,以及音乐、灯光的运用上都会略收一些,不希望大家在一种悲伤的大情调里边去看待这件事情。比如福贵儿子死了以后那场戏,有一大段悲伤的宣泄,但之后马上给出的音乐全都是快乐的,舞台色彩也极为丰富,就是希望大家能够跳脱出来一点。
问:对出演话剧的感受如何?如果有机会还会接演话剧吗?喜欢什么类型的角色?
答:我觉得作为演员,隔一段时间要回归一下话剧。我比喻它为反刍,把以前没有消化的营养拿去重新分析,重新吸收。与影视剧相比,话剧有第二次再实践的可能性,针对之前出现的一些问题,你有机会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调整。
我们在话剧巡演的时候,每天都在修改,到最后一场还在调整。这些反馈回来都是经验的提升,它也会影响你以后的表现能力和审美。
不光话剧,包括电影在内,角色本身对我来说问题不大。警察、工人、银行职员、小偷,什么角色都没关系,关键是什么样的警察,什么样的工人,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角色本身有戏剧张力,给你可发挥的空间多,或者说角色的难度足够让你嚼一阵子,那就有意思。
关于电影:
问:首次来柏林电影节,有什么期待?
答:每次去参加电影节都是挺好的经历,能有机会看到一些国外的电影,了解到一些新的资讯,还能见到一些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导演和演员。
《无人区》这部电影能够参加国际上这么有影响力的电影节,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对于《无人区》能够入选主竞赛单元,我觉得就挺高兴的了,其他的没有抱太大的想法,当然我对导演还是有信心的,哈哈。
问:《无人区》拍摄时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答:电影是在戈壁滩上拍的,最有意思的就是没地方上厕所,一马平川,走出两公里了依然能看见你。条件是挺艰苦的。
你得感谢人生的各个阶段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历练和不一样状态的朋友。那时候大家的劲头儿好像特别足,特别想做出一个风格化特别强的作品。虽然这部影片上映有一些波折,但最起码那个电影对我们来说记录了我们青春的一段时期。而对导演宁浩个人来说,在这个时期能够出现这样一部作品,对他整个的创作人生来说,我觉得是挺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件事情。
问:听说你们又合拍了一部新片?
答:对,《玩命邂逅》,是暂定片名。还是我们这三个人(和徐峥、宁浩),把袁泉也拉进来了。是关于两个哥们开车一路向南一路“泡妞”的故事,一个听起来挺疯狂的故事,但其实也是一个用荒谬旅程反省、回照人生的故事,还挺好玩的。
关于“筷乐行动”:
问:这次来德国,看到你在很多场合都发起身边的人参与“筷乐行动”,怎么想到的?
答:之前也参加了许多公益和慈善活动,比如少开一天车,关灯一小时等等。有一些活动做得很成功,但还有一些最后好像也没有看到实际的效果。我希望环保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大家都能去做。我觉得筷子这个切入点挺好,而且也了解我们中国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整体情况。我希望把这个活动做得长远一点,慢慢来,从一点一滴实际的事情开始做。
问:这些赠送的筷子都是你的工作室自己制作的?
答:自己制作的。制作了好几种,给不同的年龄层,有稍微鲜艳一点的,还有纯木质古朴一点的。希望大家愿意把它拿在手里,放在身边,帮助大家养成一个习惯,也想借此带领大家一块参与到活动中来。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当作纪念品,而是真的去使用它。
问:有统计过至今已经送出大约多少双筷子了吗?
答:估计有一万多双了。全国我们已经走了很多的城市。这次我们把“筷乐行动”带到德国,也是希望把这个环保的概念能够推广起来,让大家重视起来。
问:你自己现在也使用便携筷吗?有没有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
答:自己平时已经习惯使用便携筷了。在剧组一起吃饭时,看到别人用一次性筷子的时候,我就会神情凝重地看着他,提醒他又忘带便携筷了。其实现在能看到一些影响。比如在剧组一起吃饭的时候,因为我的影响,哪怕别人是出于不好意思而改用便携筷,我觉得都是好的,慢慢地你会感受到变化,习惯在于养成。
问:未来这个公益活动还有进一步的计划和打算吗?
答:小桥流水,没想那么轰轰烈烈,想把它做成一个长效的事情,先把便携筷这一件事做透。慢慢来,通过不同的机会,不同的场所,影响到不同的人就好。
关于春晚演出服:
问:网友调侃你上春晚的演出服,是把爱马仕穿出了蓝翔技校的感觉,你觉得呢?
答:那个衣服真的不是爱马仕,是国内设计师专门为演出制作的,之前还做了一款浅蓝色的,后来为了和背景区分开,又做了一款深蓝色的。设计上,希望服装能略微时尚一点,但也要体现出普通老百姓的状态,所以就做了一个工装裤。
网友说我把爱马仕穿出了技校工装的味道,真是误会了,本身它就是一个工装裤,但让大家想到了爱马仕。所以不是我把爱马仕穿出了工装味道,而是把工装穿出了爱马仕的味道。
至于那个模特的大长腿,我确实没法比,上春晚我唱的那首歌《我的要求不算高》有一句歌词,我觉得写得挺好,“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它很小也很普通,踮起脚尖就能够到……”虽然咱没有人家那样的大长腿,但是我们有理想,有美好的愿望,只要踮起脚尖,努力一下,一切都可以达到。(新华社记者何梦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