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17日

    推广华文教育,不该只从「教育」做起

    (评论)有朋友知道我在做华文杂志的总编辑,也有心想推广华文,于是她问我:「要不要去教小朋友作文?华文班?」我婉拒了。

    其实,对新加坡的学生而言,学华文无非就是应付考试而已,至于「华语是华人文化的根」、「中国崛起了,华文很重要」……云云,不是无关痛痒,就是太过遥远。考完了,大家就把华文丢在一边。如此,对华文一点助益都没有,相反的,考试的压力,还会促使同学对华文产生反感。要我去做「华文教育」?还是算了吧。

    这并非学生的错,这只是放诸天下学子学语言的必然情况。想当年,我在台湾学英文也是如此,以至于我现在见了英文就怕。但是,上帝也为我开了另一扇窗:我的华文学得非常之好。(从小到大,「国语」经常满分,也担任国语小老师,后来更读了中文系),为什麽?老师没有逼我,父母没有逼我,完全是自已喜欢看「课外书」──这麽说吧,是丰富好看的「课外书」让我的华文进步于潜移默化之中。在台湾,国小就看完金庸小说、三国演义的比比皆是,我相信,在新加坡,小学能看完什麽大部头英文名着的也不在少数。

    我要说的其实很简单,「教育」应该是广义的,不只是课堂的。与其在「狭义」教育上鞭策学生去学华文,不如创造「广义教育」上的华文环境。白话点说,就是多一些好看的华文读物(不只是书、杂志、漫画,也包括了影视)。

    我的强项,正是制造好看的华文读物。如何制造好看的华文读物?有2个大方向:

    1, 加强本地的华文编辑人才训练,以自制好看的华文读物。
    2, 引进优质的,现成的台湾和大陆的华文读物。

    两个方向都说来简单做来难。因为这裡的华文市场不够大,辛苦训练了华文编辑人才又如何?这边有够多的就业机会吗?引进了好看的华文读物又怎样?这边有够多的读者吗?

    这裡又回到一个永恆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当然,这其中最可以做事的是政府,它可以出台政策,补助及鼓励这两个方向的开展。

    另一方面,我们自已,包括民间的相关单位,仍然能做些实事。以我为例,我积极去各大学讲座,分享我14年来的编辑经验,也开放我的杂志给同学们实习。这些同学都对华文怀有极大的热情,这些热情,经由他们编辑的书刊杂志,是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的。我所做的,是希望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中,自己能率先做一个示范,好让「推广华文」,不再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是良性循环。

    许多不喜欢华文的同学,老问一个问题:「学华文到底作什麽?我英文好就够了。」

    功利一点地回答如下:一,享受用的。二,工作用的。三,交朋友用的。

    关于第一点,如果你知道金庸有多好看(电视剧远不如小说好看的十分之一),那你学华文就太值得了。

    关于第二点,如果你能确定你一辈子都只待在英语世界裡,不管中国日后再怎麽强大,你工作时也不可能碰到「只讲中文的人」(例如我)。而且你也不会羡慕那些因为中文好而被提拔的同事,那你当然可以不用学英文。

    关于第三点,试想,当你身边的朋友个个华文都很好,当他们为了某个华文笑话笑得前仰后翻时,你根本进入不了状况,你会有什麽感受?

    综合这三点,说明了我们要做的「广义华语教育」就是:让这整个环境,都是对华文友善的:我们不但要自制华文读物,也要引进优质华文读物,还要引进优质华文编辑,甚至于,我们可以把训练好的华文编辑出口到大陆和台湾,让他们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让他们也知道华文有多重要,同时,也让他们把新加坡文化推广到国外。

    是的,把华文世界整个串联在一起,绝对有助于华文的普及。若只是讲「华文教育」,那只是囿于本岛的狭隘思维而已。现在,正是一个好时机,也是一个转捩点,要开展还是局限,就看政府和我们自己。(文/王道伟  《高峰》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