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1日

    福建越剧:永远的芳华 永远的“尹派”

        福州2月1日电,春节的福州街头,匆匆赶路的行人在路过白马河公园时还是忍不住放慢脚步。那里,有人正在树着箱灯,前面已经亮起的几个,鲜艳的剧照格外夺目。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团长黄国庆告诉记者,箱灯里展示的都是他们剧团为春节准备的剧目,将从正月初三(2月2日)起陆续为观众献演。

        “实际上,从元旦起到现在,我们的演出和排练就没有停止过,已经演了20多场。去年一年,我们演出130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今年看来还会突破。” 身为团长,黄国庆很为自己的剧团自豪。

        一提起越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浙江,只有很少人知道,在福建也有一个越剧团,且大名赫赫,自成流派。该剧团获得过多个全国性奖项,而该流派则早在2008年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它们便是芳华越剧团与“尹派”唱腔。

        芳华越剧团与“尹派”唱腔的创始人均为尹桂芳,1919年出生于浙江新昌;10岁进科班学戏,14岁出科搭台,先演花旦后改小生,1946年在上海组建了芳华越剧团,演出《沙漠王子》《秋海棠》《红楼梦》等新剧目,初展“尹派”艺术风貌。

        1959年,尹桂芳响应上级号召,率领芳华越剧团落户福建,创作演出了《玉蜻蜓》《宝玉与黛玉》《何文秀》《西厢记》《屈原》等多个优秀剧目,塑造了梁山伯、贾宝玉、韩世忠、屈原、武则天等多个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尹派”唱腔也更加成熟,其最大特点就是注重以字制腔,以情带声,善于应用重音、音色以及速度的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听来深沉洒脱,韵味醇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近些年,芳华越剧团连续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演员)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大奖。

        “毕竟,越剧的‘老家’是浙江,所以在福建,我们的‘戏迷’一直就不太多,我们的很多戏排出来也基本只用于参赛,拿完奖就束之高阁,真正拿来演出的很少,大部分的演出,场所还是在浙江。”谈及观众问题,黄国庆坦承,该剧团1月份的20多场演出中,就有10场演出地点为浙江农村。

        “不过,这一两年来,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我们越来越重视,出台的不少奖励政策和扶持办法也越来越管用,比如对一定场次的演出实行补贴等,所以情况已开始发生变化。”

        2013年是芳华越剧团主动接受挑战,走向变革、走向市场的一年。这一年,剧团复排演出了十台大戏,包括《玉蜻蜓》《盘妻索妻》《红楼梦》等“尹派”经典剧目,在保证“箱底”丰厚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尹派”接班人。

        这一年,赶在清明前夕,剧团开排了“尹派”新剧目《柳永》,借此祭奠、缅怀其创始人尹桂芳先生。这个由著名编剧王仁杰为“尹派”第五代传人王君安量身打造的剧目,排好后先后在上海、南京、天津等10多个城市进行了巡演,并最终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主演王君安也同时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这一年,剧团还通过实行惠民票价、深入公园校园教唱、网络箱灯展示等多种形式,对自身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吸引、培育了大量观众。甚至,与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开设了“‘尹派’越剧折子戏培训班”,以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艺术。

        “现在我们的本地戏迷越来越多,春节期间的票卖得不错,很多戏迷都是一买10多张,作为礼品送给亲友。”问到票房,负责此项工作的蒋小姐很是高兴。

        “在去年成功排演‘吕派’经典剧目《花中君子》的基础上,今年我们还将排演张派大戏《貂蝉》,并与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张云霞表演艺术传承、研讨、演唱会’”等系列活动。”黄国庆说,芳华越剧团应该是一棵榕树,只有在以“尹派”为主的前提下兼顾和包容其他流派,使自身丰富起来,才能发展成为一流剧团,真正做到永远的芳华、永远的“尹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