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7日

    莫言建言 扶助“失独”

       北京3月6日电,反思“只生一胎”年代给人们带来的命运大起大落后,在中国人口结构逐渐转向老龄化的今天,全国政协委员、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呼吁关注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从政策和财政上给于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经过一年的调研、思考,2014年全国两会,第二次上会的莫言委员带来了一份提案,这份关注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的建议也就成了第一份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提交的提案。

        莫言在政协分组讨论上说,看似跨界的提案的产生,源于他关注并反思的计划生育问题,“其实并不跨界”。

        莫言2009年发表的作品《蛙》,就以山东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计划生育的主题。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姑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曾因为高超的接生技术被村人称为“菩萨再世”“送子娘娘”,也因为推行计划生育而亲手中止妊娠几千例而被当作“杀人魔”。书中有叙述者“蝌蚪”为了政治上“不犯错误”而强迫妻子流产致其不幸丧生的情节。

        莫言说,这是自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一份提案,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提案名为《关于提高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待遇的建议》,关注的焦点是独生子女家庭和失独家庭。

        他不否认,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缓解了人口的增长,缓解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然而,多年过去,当年那些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人行列,一些失独家庭的父母晚景凄凉,在养老、医疗等实际问题上遇到很大困难。莫言建议,提高对这些家庭的补助标准。

        莫言在政协分组会议上发言时提出,现阶段,在很多地区,独生子女家庭得到的补助仍然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定下的每月5元的标准,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到孩子满14周岁,总额仅840元。

        在一些农村地区实行的政策则是,如果一对夫妇生育的第一胎是男孩,则不能再生;如果第一胎是女孩,间隔四年以上可以生育第二胎。莫言指出,农村真正的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并不多。像《蛙》一书中所反映的,由于一些行政上的限制和对应的惩罚措施,往往是那些响应国策、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为了做表率而只生一胎。莫言呼吁对这部分人应该给予照顾、提高补助待遇。

        “失独”家庭是一个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领养子女的夫妻,从广义上也包括独生子女伤、残后未再生育或合法领养子女的家庭。这些家庭由于失去独生子女或独生子女失去劳动能力后,面临的很可能是“老无所依”的处境,尤其是在养老设施、制度尚未发达的农村地区。

        莫言以家乡潍坊市举例说明:“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2100户失独家庭,涉及3000多人。大家可以想象,60多岁的一对老夫妻,在那样一个农村的环境里,他们怎么样度过他们的晚年,这确实应该给予巨大关注。”

        莫言在提案中建议,将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全部纳入政府养老医疗体系,让他们优先入住养老院,优先享受医疗资源,给予减免托老费或者医疗费的待遇。同时提高对这些家庭的经济补助,比如“让他们在丧失了劳动能力以后,能够享受到跟国家的公职人员退休后一样的工资待遇”。

        去年12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通知,提出自2014年起,将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市,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说:“我的写作始终是对中国读者的一种致敬。”或许,他的政协提案也是同样。(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