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3日

    (文化视点)86岁的奥斯卡老了吗?

        3月3日电,86岁的奥斯卡老了吗?3日刚刚揭晓的本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肯定会让很多关注者对此给出肯定的答案。

        此次奥斯卡金像奖把最有分量的“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分别颁给了《为奴十二年》(导演史蒂夫·麦奎因)和阿方索·卡隆(作品《地心引力》)。

        如果这个结果颠倒一下,我们将收获这样一个惊喜:奥斯卡产生历史上第一部3D科幻“最佳影片”——《地心引力》;同时还产生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最佳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如今,3D技术已经大行其道,但从未被奥斯卡最高荣誉所肯定,当年《少年派的奇幻旅行》和《阿凡达》都功亏一篑;奥斯卡历史上只有屈指可数的两位黑人导演曾获得最佳导演提名,分别是李·丹尼尔斯(作品《真爱》)和约翰·辛格顿(作品《街区男孩》)。

        86岁的奥斯卡再一次拒绝了惊喜,这当然并不意外。

        在最重要的奖项上,《为奴十二年》战胜大热门《地心引力》,这似乎体现了金像奖评委们一贯的口味,非常类似于近年来《逃离德黑兰》战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国王的演讲》战胜《盗梦空间》,《拆弹部队》战胜《阿凡达》等。

        显然,在“最佳影片”这一项上,奥斯卡坚持了自己的标准:偏爱以真实故事为底本、人物刻画鲜明独特的故事,而那些技术出众甚至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华丽虚构故事片虽然也能闪耀奥斯卡舞台,但最终“登顶”却很难。

        从今年的“最佳影片”的提名中也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9部提名影片中,有6部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包括《菲利普斯船长》《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华尔街之狼》《菲洛梅娜》《美国骗局》等。奥斯卡的“真人秀”口味一览无余。

        《为奴十二年》同样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它耐心地描述了在奴隶制尚未废除的美国,一个自由黑人所罗门被绑架沦为奴隶、流落南方、忍辱负重十二年后最终重获自由的经历。

        “自由”无疑是奥斯卡偏爱的永恒主题,《勇敢的心》《飞跃疯人院》等早已成为这个主题的经典作品,奋力反抗统治者的残忍压迫、努力挣脱现代社会的各种病态束缚等故事题材往往能引起金像奖评委们的共鸣。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还特设了向荧幕英雄致敬的环节。在系列视频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哈利·波特、《黑客帝国》中的尼奥、钢铁侠等超级英雄,也有《水门事件》中的记者、“阿拉伯的劳伦斯”、菲利普斯船长等普通人,当然也包括《为奴十二年》中的所罗门。

        如果我们细致审视《为奴十二年》,还是会发现“追求自由的英雄”这样传统主题之中仍有亮点。

        其实,所罗门并不是一个标准的、个人主义的、反抗或救世的美国式英雄,他只是一个在奴役状态下艰难求活甚至苟活的普通黑人,他的反抗方式就是忍受和等待。

        紧随所罗门的视角,史蒂夫·麦奎因耐心地展示了黑人奴隶当时的真实生存状况,就像他在《饥饿》中耐心地展示监狱中政治犯们的真实生活一样。麦奎因有着自己的美学原则,并没有为迎合观众而刻意塑造一个反抗奴役的英雄。

        在美国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黑人奴隶中诞生的英雄本来就几乎没有,南方黑人获得自由的少数出路就是北逃或者借助白人的帮助。

        史蒂夫·麦奎因尊重历史和真实,肯定真实生命所具有的坚韧和生命力,为此拒绝了《逃离德黑兰》那样诱人的戏剧性,为此他情愿接受了一个看似保守的结局——所罗门在白人木匠的帮助下获得解救。

        由此看,《为奴十二年》获得最佳影片并不是奥斯卡简单的自我重复,史蒂夫·麦奎因为奥斯卡的“真人秀”口味注入了关于真实的新美学要素。奥斯卡是稳定的、成熟的,但显然并非一成不变。(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