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24日

    “睡眠之困”

        济南3月24日电,“半夜11点睡、凌晨3点醒”的生活节奏,无论对谁都是种折磨。但26岁的杨莉却早已习以为常,因为这样的睡眠节奏,她已保持了四五年。

        “没有办法,一躺上床,头脑中就多思多虑、胡想联翩,根本停不下来!”在北京从事演艺事业的杨莉一脸无奈,从数羊催眠、温水泡脚、喝温牛奶到睡前小酌红酒、中医养生调理乃至安眠药,尝试的方法不一而足,最终却都是“管得住一时、管不了一世”。

        无独有偶,在北京工作的山东小伙邱安平也时常为睡一个好觉而发愁。“白天上班没时间,晚上看场电影、玩玩游戏、刷刷微信微博,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夜。”邱安平说,如果再碰上临时加班,能安稳地眯几个小时都很勉强。

        半梦半醒的感觉令人痛苦,熬夜之后的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健忘等后遗症,更让他们苦不堪言。

        当下中国,有不少像杨莉、邱安平的年轻人正遭遇“睡眠之困”。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日前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超过三成(36.2%)居民的睡眠质量得分低于及格线(60分),而2013年这一比例为24.6%。

        “缺觉少眠”已不再仅是老年人的困扰,近年来有更多的年轻人,因睡眠问题求医问药。中国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振华估算,与睡眠问题相关的门诊量,正以年均20%的幅度增长,其中“年轻人是增长的主力”。

        刘振华表示,每天接诊的三十余位病患中,城市白领约40%左右,而在两年前,这一比例不过30%。同时,以初三年级、高三年级为主的青年学生,则会在寒暑假扎堆前来就诊。

        “我接触过最年幼的病患,只有5岁!睡不着觉,在床上到处打滚甚至撞头。”从医28年的刘振华告诉记者。

        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压力,往往被认作难以安睡的主要原因。但刘振华却认为,长期存在的三大压力,并不能完全解释当下中国人所面临的睡眠困境。

        “从心理意识上,床已不再为休息而服务!”刘振华直言,现代人惯于床上看电视与报刊、玩平板或手机、刷微博及微信,“看着床,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困意。”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赵玉萍则认为,新兴电子产品带来的种种睡前诱惑,让人们长时间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养成了不良睡眠习惯。

        “长期的失眠会引发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赵丽萍说,恶劣的睡眠质量,还会降低身体免疫力,让其他疾病趁虚而入。

        医学专家认为,破解“睡眠困境”需要从增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与自制力入手。应恢复正常的规律作息,养成科学的生活节奏,均衡分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睡前尽力摒除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因素。

        “安定药物,有用、有效但毕竟有限!”刘振华特别提醒,精神类药物需对症下药,睡眠问题一旦变成睡眠障碍,就非几片安眠药所能解决。(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