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19日

    20年与一瞬间——中国网民的生活之“变”

        长春4月19日电,20年前的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带宽的国际专线让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斗转星移20年,获取信息、交流互动、投资理财、移动办公……互联网带来的无数可能性让许多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我是单位里接触互联网最早的几个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新技术室主任金光说,“那一刹那感觉是那么神奇,觉得世界不再遥远。”

        在金光早年的科研生涯中,查资料是一件费时费神的事情,动辄就要到北京的大型专业图书馆检索国内外文献,而互联网大大解放了他的“生产力”。

        “互联网已经成为生存必需品。”金光说,我们下一步的科研思路就是利用人造卫星让互联网的应用更加便捷和高效。

        和金光一样,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富景筠的学术生涯也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变得更加便利。

        “上网像是喝水吃饭一样平常,所以已经忘了什么时候第一次上网了。”富景筠说,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形成不同的群体讨论不同的议题,“是不是联系更紧密了?”

        曾执笔著名电影《索道医生》的编剧郭中束最早接触互联网还是从腾讯QQ开始,“觉得特别好玩”。年逾60的他坦承,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帮助。”

        “一件事情只要记得一点就能搜索到,比翻书不知道方便了多少。”郭中束说,“我期待在未来能对互联网中的恶意、不良信息监管更严一些。”

        在宝马中国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李莹年近三十,“第一次上网就是为了去聊天室聊天。”她说,高中时网吧两块五一小时的收费,对李莹和他的朋友们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

        “同班一位长相并不出众的女生因为聊天技巧高超,被聊天室里的众多网友认为是美女,备受追捧。”李莹笑着说,“这让我们很不平衡。”

        曾经在管理咨询行业工作多年的李莹深切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行业变革。“咨询公司强大与否关键在于自身的信息优势,而互联网让信息越来越‘扁平’,有时客户知道的比咨询企业还多。”正因为如此,李莹选择了跳槽。

        姚航是网店“苏衣”的负责人,她在大二时开始在网上做生意。“当时宿舍里所有人都在网上卖东西,只有我坚持了下来。”

        生意最好的时候,姚航一年营业额能达到150多万元人民币。“一位成都的买家和我成了好朋友,刚好在汶川地震前我给他发了一个包裹对方很久没有签收,心里特别着急。”

        几经辗转姚航终于联系到了这位在四川的买家,得知对方一切安全。“感觉一下就踏实了,网店带来收入的同时,这份感情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的“苏衣”正在谋求从售卖到原创的转型,姚航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互联网给了我工作,网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朋友间的事情能在网上解决的就不见面,感觉网络既拉近了人的距离,也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们之间更加疏远。”李莹说,“难道不是吗?”(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