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23日

    快读且深读:互联网时代促成“读书”新生态

        读书和与之相生的读书人,从来是中国人心中颇具仪式感的事和受尊敬的群体。互联网时代奔腾而至,升级网速并创新阅读方式,催生当下中国的“读书”新生态:以网络为推手和工具,电子化快读与纸书深读并进。

        读书会,这种松散的、以读书为主要内容和乐趣的组织,一度被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经“灭绝”。但在上海,80后年轻人徐渊和他的伙伴却依托发达的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开启了新形态读书会。

        借助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推广沟通,徐渊的“国学新知”读书会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35万微博粉丝,1万余名固定会员,每年举办近300多场读书会及公共活动的社会组织。

        “国学新知”读书会还拥有一个网友互动交流的网络电台,并经常在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出镜,徐渊认为,“互联网时代,阅读不是变浅,而是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出生于1981年的徐渊曾经也以为“没有人乐意在一个午后,找三五知己,沏一壶茶,一起读书了。”

        2010年1月16日,他和四个朋友聚在一起读《左传》,意兴正浓时就决定组织“国学新知”。

        “我们有固定的读书地点,有《左传》《说文解字》《周易》《史记》《孟子》等五个分支的读书会。”他说,在这里,有人通过研读经典结交朋友,有人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还有人觉得参与组织这类社会活动,也是一份很稳定的职业。

        今年全国两会上,“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让连续11年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倍感振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1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同步略有提升,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

        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连续七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影响,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首次超半数达到50.1%,较上年上升超过9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

        “获取便利”是中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选择比例超过六成,“方便随时随地阅读”和“方便信息检索”,也成为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原因。

        在微信、APP阅读等新电子阅读方式涌现,具有相当深度的自媒体、“订阅号”和朋友圈社交阅读,都与过去几年引发反思的微博的碎片化阅读不同,满足了部分有深度阅读需求但受时间、精力所限的群体。

        “我一直喜欢纸质书,却越来越发现电子书看多了,看纸质的好像有点困难,注意力没有原来集中,带起来也不方便。”25岁的北京白领高梦月说,自己一年大概读30多本书,纸质书大概20本左右。

        “在我看来,电子和纸质图书优势都很明显,只要有好书看,有时间看,就很好了。只是电子阅读过程中经常去看看其他网页,静心读书的感觉容易被打扰。”她说,电子书虽然方便,但是中国目前的阅读平台仍显不够,新书资源更新速度有待提高。

        与徐渊的“国学新知”读书会相似,拥有固定阅读用户超过150万的“豆瓣阅读”也在利用互联网平台聚拢爱书人。

        “豆瓣阅读”负责人戴钦说,网友在社交平台上不仅是完成“点击、付费、阅读、分享心得”的过程,从2013年起豆瓣网友还发起了自发翻译经典科幻作品等活动。

        “曾一度出现超过200名网友报名翻译同一本著作的壮观场景。最终不仅是很快完成作品翻译,也实现了知识的跨文化沟通。”戴钦认为,网络时代使阅读本身实现了“升级”,这在以往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大部分的读书会,我都会亲自去参加,每次参与人数稳定在20人左右,有这样的规模,我觉得很幸福。”徐渊说,最近他们准备正式注册为民办非盈利机构,成为公益性社会组织。

        “网络时代,读书依然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徐渊说。(新华社记者呼涛 许晓青 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