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流传至今的名言,道出了这位世界文学巨匠对于阅读真谛的理解。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也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纪念日。有着好学深思传统的中国,也愈发重视在新媒体时代倡导全民阅读,希望让更多人分享读书乐趣。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国民素质高低,而且还是人类文化传承和知识认知的过程,将影响社会、民族现实精神状态和长远精神走向。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表示,要倡导全民阅读。随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开展201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提出“加强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全民阅读立法和规划工作、努力营造“书香中国”浓厚氛围,并加强对全民阅读的组织协调”。
可是,当现代社会中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地浸润到中国人日常生活,当“没时间”“工作忙”等成为借口,静下心来读书似乎变成一个“奢侈”的习惯。
去年由某地方出版社在微博上发起的“死活读不下去的一本书”调查,吸引了近3000名网友参与,结果令人吃惊: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位列前十,《红楼梦》竟“荣登榜首”。
尽管这份榜单的科学性多少令人生疑,但仍引发外界担忧。对此,著名作家王蒙曾表示,这反映了当前形势下,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代替服务,用碎片代替经典的现象,造成文化有断裂危险。
范先佐认为,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导致了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海量信息纷繁复杂,然而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著作恰能培养人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是精神发育的过程,浅阅读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近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分析,虽然中国国民的阅读量曾有过下降,但近年来还是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一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国民更加意识到阅读对于个人提升的重要性,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
“认为中国人不读书的观点并不准确,根据此次调查,按照每人一年多读0.38本图书推算,全国一年多读了上亿本书。”徐升国说,“但也必须承认,我们与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人均阅读量比,还有不小差距。”
事实上,正如爱迪生所言,“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认识到培养阅读习惯应该“从娃娃抓起”。
中文系毕业、从事媒体业多年的刘女士深谙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从小能有健康的体魄,而且精神同样富有。
当儿子仅1岁多时,刘女士已经为他配置了小书柜,里面摆满了数十本适合孩子阅读的儿童书籍。如今,这个3岁的小家伙每天都要踩着小板凳从书柜里取出心爱的图书看,还会追着妈妈不断地问“十万个为什么”。
“我只是想让孩子从小知道,他的生活中有一种玩具叫书柜,有一种玩耍方式是看书。”刘女士告诉记者。(新华社执笔记者:谭喆;参与采写:裴闯 徐硙 曹典 吴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