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10日

    随笔:博鳌思辨“西潮”与“东风”

        是“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尽管中国多次强调,各国应自主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但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美欧发达国家带来的挑战,依然让这个话题在过去几年一再被热议。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上,一个与此相似的话题,同样引起了与会代表和媒体的关注:从“西潮”到“东风”。

        4月9日上午,前世界银行副行长、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博鳌亚洲论坛一场对话会中如是说:“过去我们认为发达国家有真经在那里,发达国家的学者对事物、对经济发展非常了解,我们只要把那些理论拿回来用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实际上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发现并没有这样一本真经。”

        林毅夫认为,与西方国家的一些论调不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在于美国放松金融监管和一度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而应对危机也不能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开始强调的那样,尽快退出刺激政策,以修复政府财政赤字,而应该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和力度,并投资于基础设施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领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6年来的事实证明,西方国家的一些论调不一定正确,而非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观点,恰恰可能为应对挑战提供有意义的新看法、新思路。

        因此,讨论“西潮”和“东风”,首先应摒弃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理论积淀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可谓“西潮”由来已久,并未完全过时。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这些国家也通过自己的发展丰富了现有的理论和经验。可谓“东风”日渐兴起,来日方长。

        对待“西潮”和“东风”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讨论“西潮”和“东风”,对于当下中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并正在成为“世界市场”,但从更高层次看,中国还应成为全球思想、理论和智慧的重要源泉。

        博鳌亚洲论坛每年汇集全球的政、商、学界领袖,针对当下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各种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为外界奉献思想盛宴,已成为“东风”重要发源地。

        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造就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织格局下,应该讨论的是“西潮”和“东风”如何相互借鉴、各得其所,而不是二者的高下。正所谓,一花独秀不是春,“西潮”、“东风”两相宜。(新华社记者明金维 孙鸥梦 郭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