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4月16日电,拥有“百万年薪”的张玥腾是台湾年轻人中的“少数派”,当多数同龄人涌入大城市寻找工作时,他却辞掉了台北的工作,回到台南深山老家当“农民”。
在南化乡的一家甘蔗加工作坊里,张玥腾经营着一项世代相传的产业——黑糖制作。张玥腾每年收入100万元新台币(约20万元人民币),因为住在老家,除了吃穿无虞,还能攒下一大笔存款。
热气氤氲的六只大鼎、红火的柴薪、滚沸的糖浆,当地世代出产的甘蔗在这里被榨汁、熬煮,凝结成蜜香十足的棕色结晶。
从省道台20线转进南179县道,沿途几十公里寥无人烟,27岁的张玥腾是不多见的年轻面孔。出身都市的年轻人看来,选择这里定居可能有些不可思议——没有便利店、餐馆;想唱卡拉OK或是逛百货商场,要在盘山公路上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最近的城镇。
但张玥腾并不羡慕曾经的都市生活。“以前在城里坐办公室,每日打卡上班,薪水不高但压力很大。相比之下,农村的生活自由自在,生活品质好很多。”张玥腾说。
“百万年薪招募新农人!”台南市农业局张贴出新农人招募计划的广告。这项计划主要面向45岁以下有志于从事高价值农产品生产的青壮年,提供低息“青年从农创业贷款”(年息1.5%、最高500万元新台币、期限最长10年),并从农地取得、技术学习、经营辅导、产品营销等多个环节协助创业。
相比毕业22K(约五六千元人民币)的起薪、激烈的工作竞争,以张玥腾为代表的一些台湾年轻人开始回归乡里。
“我其实是‘土豪’,不过不是大陆说的那个含义,是以土地而自豪。”出身台南楠西乡的江仲纬如今经营一家名为“果农之家”的水果餐馆,当地盛产的莲雾、芭乐等水果经过江仲纬的设计,变身成为精品菜肴,吸引了许多自驾族前来尝鲜。
“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愿意回农村,只是以前农村没有什么产业,即使回来了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说。
如今,台湾一些农村地区正借助“农村再生”计划的支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这项计划于2008年发起,鼓励农村社区调研当地特色资源,提出发展计划,方案若能通过政府审核,就能为社区争取到资金支持。
位于台南南端的龙兴社区与许多台湾农村一样,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人口三成,大量土地和事业无人继承。2009年,龙兴申请到政府资助,发展观光业和农产品伴手礼,期望借此吸引离乡的游子回归。
“我们希望年轻人回来后有土地可以栽种、有产业可以进入,还能从事再生计划的撰写和成果核销。”台南市龙兴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余奕靖说。
在台湾联合大学攻读工业设计的孙孟闲认为,许多农村在地的传统技艺长期以来由于附加值低、继承者少,面临失传,但对台湾繁荣的文创产业而言,却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孙孟闲和同学去年前往云林县的一个农村社区提供驻村服务。这些设计系的学生与擅长蔺草编织的阿嬷们合作,制作出潮流感十足的蔺草手机壳、散发着淡淡蔺草香的口罩,帮助古老的手工艺以时尚的面貌重新走入市场。
“青年人有的是学识、活力和创意,而乡下老人有的是经验和文化背景,我们要创造条件让这两者交融在一起。”台湾“农委会”相关负责人陈文德说。
“农委会”水土保持局负责项目企划的吴晶晶告诉记者,引导大学生回归农村,需要解决渠道和信息上的匮乏。尽管推出了贷款等各种保障,许多毕业生并不了解农村的产业,或是可以去农村从事什么工作。
“我们的诉求点在于老师”,吴晶晶说,“希望走入大学校园,得到更多校长的支持,让老师与农业单位更多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农村。”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