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新常态元年”的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如预期,没有意外。
多位国际投行的知名首席经济学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增速等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运行之中亦不乏亮点。他们还认为,随着稳增长、调结构的措施落到实处,政策效果有望逐步显现,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很小。
瑞银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14日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她认为,整体来看,中国经济仍然承受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相对于中国经济的体量,7%的增速依然十分可观。
增速放缓的同时,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之中不乏亮点,表现在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发展预期稳定,还表现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消费增长快、市场主体增加快。
汪涛认为,一季度销售和消费增长较快,对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增速下滑较为明显的情况下,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然保持7.9%的较高增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表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滑,拖累经济增速放缓,但消费作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一季度实际增长10.8%,增速较快。
“原以为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利润不好,会影响家庭部门消费和零售部门的增长,进一步拉低零售消费的增长,但是消费依然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他说。而就业基本稳定,意味着中国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会有更大的空间。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虽然农业和制造业景气度有所下滑,但服务业稳步增长,吸纳了大量转移就业和新增就业。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速放缓只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表现是,消费取代投资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需的依赖转向内需,需求引导资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等。
乔虹认为,决策层已采取货币、财政等多种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随着这一政策周期的展开,其效果会在二季度末至三季度初逐渐显现,有利于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
汪涛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而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风险。
汪涛认为,尽管一季度的增速与全年7%左右的增长目标保持一致,但是一季度GDP环比仅增长1.3%,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要实现全年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屈宏斌建议,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应当进一步为小微企业减负,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盘活沉淀财政资金,扩大社会需求。”
朱海斌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努力通过释放改革红利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但是改革也带来短期阵痛。短期尤其在产能过剩、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将继续调整,投资的贡献率未来仍然会下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抓紧培育新的增长点。
他认为,未来中国还拥有很多新增长点,其中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创新,在去产能过程中让好的企业进行产能升级,对中长期发展很关键。二是通过简政放权,鼓励企业创新,不只是技术,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互联网+计划等。
对于简政放权,汪涛认为是一项长效机制,需要政策层面更有耐心。“通过简政放权,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得到制约,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投资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市场。”
乔虹还表示,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这就需要政府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作“加减乘除”:完善公共服务(+),减少对经济的直接控制(-),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外包与服务行业开放(÷)。(新华社记者林建杨、张正富、罗政)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