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6月16日

    中国高铁在泰国败给日本新干线的真相



         5月27日,泰国官方与日本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泰国首条高铁(由清迈到曼谷)将引进日本新干线技术,这对近来争夺东南亚市场的中国高铁是一次挫败。 原因除实力差距,也和中国高铁背负太多包袱有关。
     
         嫌中国贷款利率高 人前握手,转身就找日本谈
     
         泰国是中、日高铁在东南亚竞争的第一个市场。 2014年12月,中、泰两国就在双方总理见证下,宣布共建高铁。 这个造价超过1百亿美元的计划,是由中方提供贷款,泰国后来认为中方报出的基础建设2%、营运管理4%的贷款利率太高,于是在2015年2月开始密集和日本接触。
     
         日本的新干线高铁系统,虽在国内已有50年营运经验,但至今唯一输出地只有台湾。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来积极推动新干线走出去,以振兴日本经济及政治实力。 因此日本政府提供“官方发展援助”(ODA)贷款,对泰国高铁提供贷款利率不到2%,这就是泰国最后选择日本的原因。
     
         日本在泰国首条高铁之争中胜出,凸显中、日高铁实力的差异。 中国虽拥有世界最长的高铁铺设里程数1.5万公里,但绝大部分都在中国境内。 2014年中国高铁曾输出到土耳其,但铺设长度只有150公里。 墨西哥2014年底原本将引进中国高铁,不过后来爆发贿赂疑云,墨西哥总统取消合约。 因此至今中国高铁仍只有一个输出案例。
     
         过去中国高铁能走出去,主要是靠低廉造价。 事实上中国高铁崛起的过程,和“中国制造”类似,那就是向日本川崎、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等厂商,购买列车及技术,学会技能后,再改良成中国版高铁。
     
        忧中国技术不成熟 造价虽低,核心仍仰赖他国
     
         但目前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国高铁仍仰赖外国,例如其主要零部件仍来自三菱电机、日立等日本厂商。 磁浮列车的核心专利技术,也掌握在日本之手。 2015年4月,日本最新的磁浮列车试验时,创时速逾6百公里的世界纪录。 面对有50年经验的日本高铁,至今不到10岁的中国高铁,技术优势并不多,唯一能胜出的就是价格。
     
         然而中国高铁是否真的便宜,亦颇有疑问。 世界银行2014年研究显示,中国在国内建造高铁的成本,只有欧洲建造同类高铁计划的一半。部分是因为规模经济,部分是因为中国的铁道公司收购沿线农地的金额,只占其预算的8%,而农民们对农地要卖多少钱没有决定权。 以美国加州高铁为例,其收购土地金额是中国的两倍。
     
         此外,在国内建高铁的中国国营企业,还享有低利贷款等优惠,这些优势在国外很难复制。 据2015年2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S Monitor),引述法国铁路经营商SNCF顾问特斯塔(Michel Testard)的话:中国曾对印度高铁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的预算和欧洲厂商相近,“中国(建高铁)成本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低。 ”
     
         继泰国之后,中、日高铁在东南亚的下一个战场,将是连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与新加坡间的星马高铁。 这个全长350公里、耗资150亿美元的计划,日本的东日本旅客铁道、住友、日立和三菱重工,两年前已整合成财团准备竞标。 中国企业原本各自为战,直到在马来西亚建议下,由中国铁道总公司出面,整合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六家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竞争。
     
        安全面仍有疑虑 中国打形象广告争新马生意
     
         目前在星、马舆论界,日本系统较占上风。 2014年底新加坡《海峡时报》整版报导,日本新干线运行50年零事故死亡,中、德、法高铁则只在旁用一小栏报导。 2015年2月马国《马来邮报》也称,若星马高铁采日本系统,将获50年安全。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5月说,“日本新干线极具竞争力,日本必可提出极有竞争力的竞标。 ”
     
         在舆论界落居下风的中国高铁,也开始打起宣传战。 近来马来西亚民众可在电视上看到一则《中国高铁改变人生》的广告,这部英语短片,由一位在北京大学念书的马国学生现身说法,强调搭乘中国高铁“安全、舒适”。 这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在马国电视打广告。
     
         不过广告仍须以产品实力做后盾。 对中国来说,高铁有多重任务:要消化国内剩余产能;要拉拢和别国的关系;要让中国从低附加价值的代工经济,转型为高附加价值的技术提供者;要代表中国的荣耀这些包袱其实都在限制中国高铁的空间。
     
         被外界视为亚投行首任行长最热门人选的金立群,曾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不要老是想着什么战略,这样只会吓跑外国人,而是要在商言商,对外国人说“我们出来不过是想赚点钱。 ”对中国高铁来说,也许回归到单纯“在商言商”的生意本质,才是它与其他对手竞争时更可靠的优势。( 撰文:杨少强,《商業周刊》)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