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6月2日

    胶片上的传奇——中国老电影修复在路上

        北京6月2日电,还记得年少时看过的国产老电影吗?画面斑驳、声音微颤,但这样的视听效果,正是不少中国人的电影初体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清数字格式成为电影的主要存储介质,胶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电影记录了中国的历史,眼前则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操作间里,叠放着已经被岁月侵蚀的电影胶片,上面的划痕、斑点清晰可见。工程师王峥和同事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拯救”这些破损的胶片。

        在从事电影修复工作的八年时间里,王峥不断收到从陕西西安电影原始素材底片库运来的胶片,那里存放着最丰富的国产电影原始素材。

        王峥介绍,胶片对保存环境的要求极高。“温度最好在零下5度到零上5度之间,室内相对湿度则要维持在30%到40%。”

        在对破损胶片进行清洁后,王峥会先把胶片用专业工具进行物理修复,之后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将数据传送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中央存储器,以便接下来的精致修护、多级调色、声画合成。

        看似简单,但整个过程必须精雕细琢。“尤其是‘胶转数’之后的修复,需要技术人员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一帧一帧地检查和修补。”王峥说,“他们中的有些同事尽管年纪不大,但一天的工作下来,往往头晕眼花。”

        王峥说,一位熟练的技术人员一天最多完成200帧的画面修复,而一部90分钟的影片大约有13万帧画面,完全修复需要一个团队花费半年的时间。

        尽管如此,王峥和同伴们慢慢喜欢上了中国的老电影,并且以此窥探到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发展状态。

        “我们2012年修复了一部中国1931年制作的动画片《鼠与蛙》,表现手法简直和美国迪斯尼的产品一样,我不知道到底是谁模仿了谁。”王峥说。

        在王峥看来,电影修复的难度堪比一部数字电影的后期制作。“一部老电影的胶片多年之后早已变得暗淡模糊。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进行修复,还要尽可能还原影片的历史感。”

        “而目前我们的团队多为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大家虽精通修复软件和电影特效等技术手段,但缺乏对中国老电影的深度认知。”王峥说。

        2006年底,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项目,在中国大陆地区率先开始了发现、收集、拯救、保存中国胶片电影的工作。

        据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主任黎涛介绍,馆内保存有自1922年以来的3万多部中国电影,拷贝素材超过60万本。这些胶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老化、霉变、收缩、开裂、粘连、污染、脱色和丢帧等诸多问题。

        “我们会根据受损程度和内容重要性来选择需要优先修复的电影。”黎涛说。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近7000部电影的数字化修复和300多部精致修复。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兵张嘎》《鸡毛信》等名作。

        这些修复好的影片有的曾被带到海外电影节参展,有的则在乡镇和农村定期放映。但多数还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以数据流磁带为载体进行永久保存,避免日后再次受损。

        目前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修复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每年3500万元人民币的财政拨款。2014年12月,成立了“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

        “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老电影修复大多由制片公司或民间资本提供财政支持,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黎涛说,“因此中国老电影的长久生存仍需要集合社会力量,例如通过票房收入,产生更多价值,从而吸纳长久保护的资金。”

        此外,修复标准难评定也是中国电影修复行业面临的窘境。“到底修复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甚至优秀,我们目前只能依据经验或专家的评定。”王峥说。

        不久前,中国电影资料馆完成了故事片《本命年》的修复,马上他们就将邀请该片导演谢飞前来审定并指导后期调色。

        除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央新影集团、各电影制片厂也已开展起类似的修复工作。“无论哪一家,我们的工作都是对老电影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传承。”王峥说。(新华社)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