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IT企业想着为网络生态圈中的年轻人开发大量应用时,熊本坤和科技企业却思考着如何用新技术为老年人带来福利,如何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给养老产业带来质变。
据期颐云实业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熊本坤介绍,这家成立不到半年的科技公司正在打造“期颐云”智慧养老大数据服务中心项目。项目利用其搭建的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老人和家属、社区、银行、医院间的信息联通和互动,通过整合各领域资源构建起一个为养老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
“期颐云”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将老人的日常生活、健康指标等数据采集并上传回云平台。身在远方的儿女,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接收老人的各种信息。同时,合作医院也可以接收相关数据,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医疗服务。
“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养老提供更多便捷的、个性化的服务。”熊本坤认为,当前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在“期颐云”的构想中他受到许多科技公司的启迪。养老产业需要同新技术结合,从而在技术层面优化整个产业的结构。
熊本坤决定进入养老这个完全陌生行业,是因为父亲。2011年,父亲生病瘫痪在床,家中姊妹5人轮流照顾都感到吃力。“最初我们护工不知道在哪找、轮椅连续买了三个才买到合适的。”照顾父亲三年,他看到当下养老配套的缺失,也看到了商机。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有预测称,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
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等特点。这些都对中国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0余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在26张左右。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养老市场上处于两端的豪华、简陋型养老机构数量较多。“哑铃型”的结构表明,当前适应大众需求的养老机构数量较为有限。
在中国老龄人口数量持续上涨,且社会养老机构容量有限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已经成为解决当前社会难题的方案之一。在“互联网+”的时代,养老产业正在走上信息化道路。
早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求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
和期颐云一样,山东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样致力于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实现个性、高效的“智慧养老”,为居家老人提供“医-护-养”一体化的贴心服务。
公司总裁李立波指出,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必须通过搭建信息开放平台、开发适宜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等,不断发现和满足老年人需求,让互联网适应老年人的生活。
总体而言,养老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市场前景广阔,建立起覆盖更全面、内容更适用的“智慧养老体系”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养老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应该让每个老年人成为信息化养老的服务对象。”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物联网实验中心主任洪向共说,应当把信息化养老产业纳入到“互联网+”战略当中,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化体系技术规范,实现全国养老产业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基础数据共享、业务应用的相互借鉴。
“我们的期颐云得到了民政部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指导与扶持,目前我们以江西省南昌市作为试点地区。”熊本坤介绍,如今已有银行、社区、医疗机构与期颐云签订了合作协议,7月底还有一批新机构加入。
“期颐云希望5年内能打造成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智慧养老品牌,有孝道的地方就有期颐云。”熊本坤说。(新华社记者 章利新 沈洋 王垚)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