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8月31日

    新加坡100年恐遭淹没 李光耀生前早已定下锦囊妙计



    最近,一则新闻引起关注。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说,最新的卫星数据显示,随着全球暖化,未来100年至200年内海平面上升1米或更多已无可避免。一些地势较低的主要城市包括新加坡和东京,可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早在10多年前,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就知悉这种情况,早已定下锦囊妙计了。

    美国宇航局的最新调研显示,格陵兰岛和南极冰原融化的速度持续加快,海洋暖化与膨胀的速度也远远超过以往所见。该局地球科学部主任弗雷里赫说,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有“深远的影响”,而全球有超过1.5亿人居住在高出现有海平面不到1米的地方,其中大多数住在亚洲。

    他说,一些地势较低的美国州属如佛罗里达州以及世界主要城市包括新加坡和东京,都面临着消失的威胁。“一些太平洋岛国可能会完全消失。”

    对此,很多人大惊失色,新加坡要是不见了怎么办?

    其实,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早已胸有成竹,巧作安排了。

    2007年,李光耀就说,气候升温是个全球问题,对四面环海的新加坡来说,问题尤其严重。“新加坡太脆弱了,海水上升1米,我们还可以建堤坝,如果上升3至5米,我们将怎么办呢?半个新加坡都将消失,而且是值钱的滨海地段!”

    任何一个乘飞机来过新加坡的人都不难看出一点:这个岛国确实面临着海平面上涨的威胁。新加坡海拔最高的地方是一个遍布树木的小山丘,海拔高度只有165米,或540英尺。新加坡最重要的区域——机场、商业区以及忙碌的集装箱港口——大多只有不到2米的海拔高度。

    作为一个以大海为其生命线的海上贸易中心,新加坡却面临着被海水缓慢吞噬的危险。这促使新加坡开始向世界上在与大海搏斗方面最成功的专家——荷兰方面求助并学习。

    李光耀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们正在为筹建拦海大坝一事向代尔夫特(荷兰西南部城市)方面征求咨询。”

    专门研究水利问题的研究机构兼咨询公司代尔夫特水利公司目前正在帮助新加坡将其最大的河流及其码头区改造成一个巨大的市区蓄水池。眼下,该公司又准备就如何防护新加坡长约200公里的海岸线问题替新加坡方面献智献策。

    “我们觉得,对这个问题,我们有担忧的理由,但无恐慌的必要。”新加坡-代尔夫特水务研究联盟研究中心主任维拉丹·巴波维奇说道。新加坡-代尔夫特水务研究联盟是2007年2月开始启动的由代尔夫特水利公司、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新加坡水利管理部门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三方联办的研究项目,耗资达4300万美元。“我们将有能力解决好这些难题。”

    新加坡在1974年就曾领教了因海水上涨而造成的巨大破坏。当时,某种异常天文现象的出现使得海潮高涨达3.9米,超过平时的一倍。

    “那次涨潮使海岸地区受到了严重侵蚀。”新加坡国立大学专攻海滩地理学的副教授黄宝宝说道,他曾研究过1974年的那次灾变。当时,新加坡河附近的地区全部遭到淹没,靠海的机场以及一个海滨公园也被淹没。

    黄教授在事后发现,在海平面急剧上涨的那些时期,高潮与低潮之间的起伏变化来得更猛烈,这也使得新加坡的许多沿岸而建的蓄水池面临更严重的威胁。新加坡的官方人员后来将黄教授撰写的事件报告中的一份呈给了联合国,以引起联合国对全球变暖带来的种种问题的关注。

    尽管如此,没有人知道,在海水上涨这一问题上,新加坡将面临怎样严重的威胁。新加坡-代尔夫特水务研究联盟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热带海洋生物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今年3月已着手研究气候变化对新加坡的潜在影响。不过,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Liong Shie-Yui说,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收获什么重大发现。

    另一个事实也使得预测威胁变得更困难——没有人准确知道,海水将上涨多少或者上涨速度将是多快。人们的估计也各自不同,有人预测海水只会上涨60厘米,而有人担心海水将上涨6米之多。此外,各个地方的海平面高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气压、风和海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海平面高度。

    巴波维奇说,估计到最终,新加坡不大可能会建造真正的堤坝,而会建造混凝土防波堤。传统上的堤坝一般都是采用泥沙建造的。而在过去,新加坡靠着填海造田将领土面积扩大了15%到20%左右,但也付出了代价:岛内很多地方的土地和采石场都被挖掘一空。而现在,为保住填海造田的成果和制造水泥,新加坡不得不大量进口填筑用土方和沙子。

    不少科学家认为,就目前来说,堤坝并不算得上是最环保的措施。黄教授说,假如回到上世纪90年代,他会建议政府修建码头和防波堤,但现在,采取更天然的构造效果可能更好。

    巴波维奇说,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将热带海岸的红树以及海草融入到堤坝和防波堤的设计当中,这将更具有环保效果,同时会使造出来的防波堤更漂亮。

    “我们需要发现更多的创造性解决方案,”黄教授说道,“我们并不需要搁在目前虽有用,但到了未来却会带来阻碍的东西。”(据新华网、国际先驱论坛报)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