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9月15日

    中国新文化运动迎来百年纪念 


     
        北京9月15日电,100年前的今天,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攻击,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风暴。

        回顾历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表示,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发现,对它们的价值确认,是其最重要的贡献。“我们如今仍处在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

        《新青年》从创刊至1926年终刊,共出版63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1917年提倡白话文后,其发行量由创刊时的1000份,猛增至16000多份,广大青年踊跃投稿,由此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畅销刊物。

           新文化的倡导者揭露和抨击“人吃人”的封建礼教,主张“独立人格”和“平等人权”的新道德;倡导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统治和迷信盲从。同时,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胡适首倡白话文,鲁迅更以文笔犀利著称,显示了新文学的生命力。

        欧阳哲生指出:“追求民主、反对复辟,追求思想自由、反对孔教,系统清理中国文化、反思国民性,正是这几方面的追求把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团结到‘新青年’的旗帜之下。”

        今年以来,昔日新文化运动重镇北京和上海等地举行多场活动,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6月,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举办“现代化与现代——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100多位学者与会。

        北京市有关部门14日宣布位于东城区箭杆胡同的陈独秀故居完成腾退修缮,《新青年》编辑部将旧址复原。15日,北京大学举办“新文化运动百年——回顾与展望”论坛。

          欧阳哲生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国家、民族、文化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为随后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和人员上的动员。“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史学界普遍认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0年,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党组织的公开理论刊物。这是《新青年》历史性的转型:从思想文化类的同人刊物转变为中共理论机关刊物。随后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其《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新华社)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