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5月17日

    北京上海探索建立养老新模式



    北京:激发社会资本投入热情

    【路透社北京5月14日电】在北京金融街附近寸土寸金的民区里,如果不是工作人员的带领,很难发现有一栋三层的小楼隐藏在小区中,仅仅从门口悬挂的社区医院牌子根本看不出这里竟然是一家养老院。

    这里的100张床位全部住满,其中三分之二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而这家位于闹市区的养老院是公办民营医养结合性质的,其中仅装修一项就花了 3000多万元人民币。

    在北京,每天进入80岁的老人超过100人;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350万人。

    而这正是中国未富先老、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真实写照。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激发社会资本对养老领域的投入热情并建立中国目前最佳的养老模式,显然是一个涉及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难题。

    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会议主办方安排了关于北京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情况的集体采访活动,其中就参观了两家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称:“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结合是比较好的方式,通过一个养老中心和辐射的养老服务驿站,帮助社区的老人。”

    对于中国来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人口红利的消失,三期叠加的经济下行周期以及传统领域产能过剩压力的现实,如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缺口巨大的养老产业,显然更需要政策的引导。

    据李红兵介绍,2014年至2016年, 北京共扶持建设养老照料中心项目255 个,政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5亿元,撬动社会直接投资20多亿元,同时对低保和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

    位于北京朝阳区和平家园社区内的寸草春晖养老院,是一家2011年底开业的民营养老机构,其通过居民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结合正成为中国社区养老榜样。

    “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很多,但养老服务机构却不够,这方面的发展空间很大。”

    李红兵称,政府也在探索通过购买养老服务,以及政府提供设施聘请专业机构来运作的方式。

    上海:社区嵌入式小微服务机构

    近年来,面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种种不足和城市社区养老实际,一种新的养老概念——“社区嵌入型小型养老机构”出现。

    “长者照护之家”就是上海市在这一领域的一次创新,属于为老年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就近提供专业化照料护理服务。

    上海每三四个成年人中至少有一个 是60岁以上老人。为应对老龄化加剧, 上海计划今年底前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家社区嵌入式的新型养老服务机构。

    一是服务多功能、枢纽化:面向不同阶段老人提供全周期、梯度式长期照护养老服务模式,实现机构、社区、居家服务的互联互通。

    二是运营智能化、网格化:通过公办民营和互联网形成“跨界、轻资产”模式,实现成本降低、服务增效。服务提供采取信息化调配驻点+上门结合的方式,提高护理员有效劳动时间和周转效率。

    三是营利市场化、专业化:以居家服务盈利补机构服务亏损,在放大效应的同时留住队伍实现可持续运营。以其功能复合、设施综合、资源辐射的特点,成本低、可推广、容易为社区居民接受,具有就近居家、连续照护的优势,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与试点同步,一批专业社会组织迅速成长,在上海市200多个街镇快速推进。

    同时,上海将建立老年人综合津贴制度,为65岁以上老年人分年龄段发放综合津贴,由老年人自主购买服务,这将进一步为养老服务补需方和提高长期稳定的供养能力打下基础,支付能力的提高将有效激活养老市场。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