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0月13日

    台湾移动支付远落后大陆 岛内民众:都怪蔡英文


    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国人选择出境旅游:在巴黎塞纳河畔,有游客通过微信扫码订票;在孟买街头,有人用支付宝买印度飞饼;在日本零售店、在泰国街头小巷、在莫斯科地铁……中国的移动支付加速出征海外。

    而纵览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还是蓝海一片。英国《金融时报》今年初曾刊发题为《相比于中国,美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看上去像是侏儒》的文章称,市场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大约为美国的50倍,这表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这一被视为“通往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康庄大道”的细分市场中,占据了强势主导地位。

    如今,移动支付与高铁、共享单车、网购,已经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然而在中国台湾地区,移动支付却发展缓慢,这也让岛内民众不禁对大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羡慕不已。

    不久前,台北市长柯文哲称悠游卡公司申请发行数字悠游卡被“金管会”卡2年,意外掀起悠游卡公司与“金管会”论战。从这场论战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出岛内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

    迟至2015年5月3日,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才出台了《电子支付机构管理条例》,并核准发出5张电子支付执照。不过,监管的口子一开,银行、网商、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门户网站等蜂拥而入,推出的各类APP让人眼花缭乱——一类是以搭载NFC技术的手机信用卡为核心的闪付派,另一类是以第三方支付APP为核心的扫码派。一些原本对移动支付抱有很高的期待岛内民众抱怨称,在台湾还远远不能实现“只带手机出门”,如果不带钱包只带着手机出门,就得下载一大堆APP,并完成各自的注册和账户绑定。就算下载了很多APP,许多地方也还不支持移动支付,算来算去倒不如带信用卡和现金出门方便。因此,虽然2016年曾被台湾期许为“电子支付元年”,但成绩单却不温不火。

    与大陆移动支付的如火如荼相比,台湾移动支付落后,早已是全岛共识。在台湾的电视节目上也经常出现两岸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讨论。台湾主持人黄智贤说起自己来到上海的见闻,感叹上海变化之快。来到中餐厅可以用手机点菜、支付,餐厅还有充电宝,扫一下即可充电。国民党籍“立委”费鸿泰在台湾节目中表示,来到大陆发现路边推车卖水果的都用微信、支付宝支付,直呼“天啊,太厉害了”。一些绿营媒体也坦言大陆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并批评岛内发展缓慢的“台湾pay”成了“台湾呸”。

    那么,岛内移动支付迟迟难以推进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北市政府智能支付平台“pay.taipei”于6月25日正式上线,民众只要下载“pay.taipei”行动App或上网,便可一键缴纳水费、停车费及联合医院医疗费用,成为全台首创的市政缴费平台。对此,台北市长柯文哲指出,针对这些新创产业,是要管理不是禁止,北市府会改变作法,不管台当局怎样,“我们一定会‘先走’,不要被台当局拖垮。”

    “不要被台当局拖垮”,柯文哲的担忧不无道理。前不久,台湾工业总会在产业政策白皮书中发出警告:台湾目前的产业环境面临缺水、缺电、缺工、缺地、缺人才的“五缺”;政府失能、社会失序、台当局“立法院”失职、经济失调、世代失落、失去总体目标的“六失”,台湾的投资环境正极速走向崩坏。对此,蔡英文在10月10日的讲话中用一句“全力解决中”带过。

    对于台湾的经济环境,《旺报》曾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台当局对“五缺六失”充耳不闻,令人寒心,企业界以及有能力出走的中高端人才,只能选择噤声,用脚投票。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则指出,蔡当局很多不利经济成长的政策,包括“一例一休”、年金改革、两岸对抗升高等,皆可能持续发酵并抑制民间投资及消费。

    具体到对移动支付的监管上,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李沃墙指出,大陆法规是“先开后缩”,由市场去淘汰;台湾法规是“先缩后开”,监管机构防弊心态过重,阻碍产业发展,业者难以把饼做大。台湾的监管部门应在两点间取得平衡点,给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台湾可以从监管理念方面借鉴大陆发展的经验,此外在商业模式和消费观念层面也可以多向大陆学习。

    事实上,在台湾移动支付工具尚未问世之前,大陆两大移动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便先后登岛。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仅在台湾建立起了数量众多的支付点,也搭建起了两岸跨境电商发展的平台,未来台湾发展移动支付完全可以搭大陆顺风车。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