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2月14日

    新加坡将清楚定义“假新闻”


    不久前,新加坡一家报纸刊登一篇新闻,依据未指名的“数据显示”,指新加坡三名被看好可能成为下届总理的部长,为各自的Facebook(脸书)页面“付费推广”。第二天该报刊登了有关部长否定有“付费推广”的澄清,并披露所谓“数据显示”其实是来自网络分析工具Socialbakers,其探测精度为96%以上。

    尽管报纸隔天做出平衡报道,反应了当事人的澄清。但是,人们不禁会问,前一天刊出的这则新闻,究竟是不是属于“假新闻”?

    由于这份报纸是传统媒体,也经常被指是其中一个“可靠新闻来源”,万一出现假新闻,当局又将如何处理?

    这样的疑问不是多余的,因为假新闻问题不仅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也是新加坡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联合早报较早前引述新加坡律政部长尚穆根说,为应对假新闻泛滥,政府计划拟定新法律,采取明确管制并惩处蓄意捏造假新闻者,以及教育公众辨识假新闻,多管齐下打击假新闻。

    该报引述尚穆根说,政府必须维持强固的信任氛围,并拥有对付假新闻的能力,以确保民众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否则国人的不信任感会加剧,进而对公共机构、国家领袖和治国制度失去信心”。

    与此同时,新加坡国会上个月成立了一个10人特选委员会,研究如何对付假新闻的问题。海峡时报指出,假新闻包括从咖啡店的“谣言传播”到复杂的国家赞助的虚假宣传活动,其目的是要伤害新加坡。

    但是,在人人喊打假新闻的同时,人们也会发出疑问,究竟什么是假新闻?什么是蓄意捏造?这也是资讯行业很多从业人员极度关切的问题。

    什么是假新闻?

    而新加坡的一些学者则呼吁当局在打击假新闻的同时,能对假新闻进行清楚的定义。

    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汪炳华对联合早报说,需要厘清的是,如何判定假新闻?由谁来定义假新闻?是刻意捏造还是只是被误导?

    上周的海峡时报报道说,国会特选委员会正在邀请各界提供看法和建议。

    国会副议长、特委会主席张有福指出,对于政治家来说,把所有对他们有害的消息都定义为假新闻是一种‘诱人的举动’,但这样的举动在新加坡不会出现。

    然而,定义假新闻的挑战依然存在。

    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采取的措施可能会最终限制意见的多样性,并惩罚无意中发生的不准确的言论。

    张有福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进行“合理人员测试”(reasonable person test),来判断假信息的散播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张有福也表示,想邀请Google和Facebook等科技公司提供他们的意见。

    同时,他要求委员会成员,广泛搜集各方的意见。

    有利于民间媒体的发展

    显然,新加坡在定义假新闻方面是谨慎的。而一旦立法成功,人们将清楚知道,怎样的新闻属于假新闻。

    长远来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起,处于同一个法律框架下得以监管,并在相同的假新闻定义下被监管。这就避免的一些传统媒体工作者,有意无意地将假新闻的茅头指向新媒体。

    一旦在相同的标杆下得到监管,对新媒体尤其是对民间媒体、博客来说,是个重大利好,因为大家都能清楚知道究竟怎样的新闻是假新闻,这个定义将由不得传统媒体来做出。

    回到本文开头。一旦假新闻的定义明确,那么,本文开头那条新闻,究竟是不是属于假新闻,就有依据来判断了。

    尤其是对于非蓄意的错误,对于数据的理解错误的判断,尤其考虑到媒体迅速进行平衡报道的做法,这类不准确的新闻,或许不属于假新闻的范畴。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