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8日

    茅台和五粮液:告别“发酒疯”

        作为中国两大本土高端酒类品牌,茅台和五粮液的两位“掌门人”在一个问题上有着一致意见。他们都认为,那种将当下中国高端白酒企业面对的转型难题归咎于政府严格约束“三公经费”支出的观点,是不对的。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表示,当前,中国白酒行业“遇冷”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以及白酒行业自身产能积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八项规定只是加快了这一天的到来。

        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宜宾五粮液集团董事长唐桥则表示,市场应当看到,“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中国白酒行业在之前一段时间自身发展的不理性。如果一个行业的增长只建立在政府消费的基础上,是注定不能成功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过去一年“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严格执行‘约法三章’”。他说,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

        市场上一直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政府严厉打击腐败、约束各级部门不合理的公款支出举措,会对经济平稳发展造成冲击。在他们看来,茅台和五粮液就是这种“受冲击”的行业代表。

        但白酒行业协会人士说,这种观点是对白酒行业发展进程的误解。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说,自2004年中国白酒市场结束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低迷状态、实现了产量的恢复性增长后,这种“黄金发展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13年。

        但在近十年的“黄金增长期”中,白酒行业自身制造了很多问题,比如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行业本身需要调整。“去年前11个月,中国白酒全行业总产量1085万千升,同比增长7.64%;实现利润695亿元,同比下降3.6%。这表明白酒行业只是告别了高速增长期,进入了一个产业调整周期。”马勇说。

        近年来,茅台和五粮液代表的一些本土高端白酒品牌采取了增加高附加值产品销量、向特定消费群体如公务消费市场开展积极营销等措施,使得它们很多时候成为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宴席上的常客,而普通公众对公款的奢靡浪费意见很大。

        在距离两会举行地人民大会堂大约5公里远的一条街道上,30多岁的烟酒零售店店主王辉说,茅台是最具标志性产品之一、500毫升瓶装53度白酒,一些年前只要300多元人民币,而到了前年,每瓶的价格最高时已经超过了2000元,很多人买酒主要用于送礼,或存起来等升值。

        “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老百姓买不起的酒,还算什么‘国酒’。”他说。

        唐桥用“发酒疯”来形容中国白酒过去十年发展状况。“‘三公’消费确实推高了酒价,酒企应清醒认识到,过去取得的高成长不是来源于品牌、品质的提高和成本控制,也不是靠优良服务,现在应该把注意力重新放到市场和消费者身上去。”他说。

        在转型过程中,重新寻找消费者被视为最核心的应对举措之一。袁仁国说,“中央规定严格限制公务消费,各地执行地都很好,这也给私人消费带来了很大空间。我们把公务消费转向商务消费、个体消费,效果明显。去年茅台产量增长17%,销售收入增长12%,达到402亿元,这说明茅台回归正常销售状态。”

        茅台和五粮液的另一个转型方向,则更值得注意。长期以来,这两家企业一直想成为和其他全球知名酒类供应商具有同样品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现在,受国内市场调整刺激,它们正加快进军全球市场步伐。

        袁仁国说,去年茅台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到1.6亿美元,今年这家企业希望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新华社记者王攀 赖雨晨 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