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23日

    述评:中俄天然气谈判离最终签约还远吗?

        北京4月23日电,连接中俄两大邻国的陆上天然气管线项目虽然前景诱人,但十余年未果的谈判历程让合作之路显得道阻且长。目前,双方正紧锣密鼓,攻坚克难。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日前透露,下一轮谈判计划于4月底在莫斯科进行。人们不禁拭目以待:双方距离最终签约到底还有多远?

        “俄中双方希望在普京总统5月访华之前就能源合作问题达成协议,至少加快相关合同的准备过程。”前不久结束访华的俄罗斯副总理、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俄方主席德沃尔科维奇向媒体表示,两国天然气东线管线项目谈判已接近尾声,双方希望在普京访华之前结束这项工作。

        中俄互为能源领域的可靠、优先合作伙伴,能源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国高层高度关注和重点推动的领域之一,是中俄务实合作的重点方向。这一点双方早已达成高度共识。既然如此,项目谈判为何久拖未决呢?说到底,就是价格问题。

        据称,在此前的中俄天然气贸易谈判中,俄方提出气价要与石油价格挂钩,而中国现阶段的天然气价格仍然维持较低的水平,这使得中方谈判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无法接受这一定价标准。同样,俄方也不能接受中方的报价,认为供给中国的天然气和石油其实成本都比较高,与卖给欧洲国家相比显得不划算。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俄之所以热衷于在近期达成天然气东线管线项目,是因为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事件引发了俄与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的全面紧张,因而俄罗斯开始更加重视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伙伴的合作。

        “中国一直对发展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抱着积极态度。这和乌克兰局势没有关系,谈合作已有20多年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强调,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及下大力气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对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长。基于能源安全考虑,中国要实现进口途径多元化,俄罗斯便成为重中之重。

        俄罗斯能源发展基金会会长谢尔盖·皮金对此指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俄中能源合作并不是昨天才开始,并不是一个欧洲能源方向的平衡器。两国早就开始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合作,签署了很多合同。

        回顾中国二十多年的能源领域合作历史,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走走停停、磕磕绊绊。尽管两国高层对双边合作非常重视,鼎力推动,但项目合作说到底毕竟是企业间的商业行为,一切都要按照市场和商业原则来进行。

        近几年来,中俄能源合作有了长足进步,在某些方面甚至取得了突破。

        从2011年起,俄方开始通过中俄输油管道向中国供应原油,规模为每年1500万吨。整个2013年可以称之为中俄能源合作的丰收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俄能源委员会主席会晤上,双方确认通过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每年对华供气380亿立方米;6月,根据两国石油公司签署的协议,俄将在未来25年每年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石油……

        两国油气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从传统石油贸易步入上下游一体化合作阶段。分析人士认为,中俄间互惠共赢的能源合作不仅符合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需求,也合乎俄方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考虑。

        “道相同则心相知,心相知则力相合。”就现阶段而言,除了中俄两国政府的鼎力推动,俄油气出口在欧洲市场出现颓势,中国国内由于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而对进口天然气价格的承受能力上升等具体因素,都会促使两国谈判方企业在离签约的“最后一公里”处努力走近对方。因此,各方舆论对此次两国签署天然气协议均持比较乐观的态度。(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