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20日

    特写:“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两岸京剧界传承创新迎来新机缘

        上海4月20日电,“猛回头,避雨处,风景依然……”19日深夜,随着台湾国光剧团头牌青衣、梅葆玖先生的台湾大弟子魏海敏完成《断桥》中那柔肠寸断的西皮散板,上海大剧院的观众席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是巧合,也是两岸京剧人心有灵犀。过去一周,就在中国国家京剧院于魁智、李胜素一行在台北连续六天献演《群英会》、《穆桂英挂帅》等七场大戏时,同期台湾知名的国光剧团正在上海首次集中献演京剧创新剧目《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与胭脂》和《百年戏楼》。

          2014年是中国京剧界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个甲午马年适逢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叶派”创始人叶盛兰诞辰100周年,以及京剧名家李少春诞辰95周年。纪念盛事不断,两岸京剧界的传承与创新也迎来了新机缘。

          中国国家京剧院自1993年在台首演以来,已是第18次赴台演出。而台湾国光剧团近年来赴大陆交流和演出也日渐频繁。

          今年两岸京剧剧目交流方面最有看头的就是“梅派”大戏,大陆到台湾演出的《穆桂英挂帅》和《霸王别姬》都是经典戏、重头戏。而国光剧团“登陆”的最大亮点就是海峡彼岸的“梅派”代表人物魏海敏。她带来的创新剧目中,也绕不开《白蛇传》《贵妃醉酒》等“梅派”经典蓝本。

          1991年拜师梅葆玖先生的魏海敏,无疑是国光剧团《伶人三部曲》中最耀眼的明星,她在两岸戏迷中人气颇高。

          “尽管这次到上海演的不是传统大戏,但上海观众的包容度非常高,他们乐意见到我们创新。”打开京剧的话匣子,魏海敏娓娓道来。

          她说,比如在《百年戏楼》中采用了“戏中戏”的手法,借镜了话剧和电影的技法;又比如在《水袖与胭脂》中,京剧也开始尝试“后现代”,运用文学的假设,畅想杨玉环化身太真仙子后的所思所遇。她认为,近年来剧团的这些全新艺术尝试,是希望通过多元化的艺术整合,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戏院、走近戏曲”,实现“在创新中传承”。

          据了解《伶人三部曲》是近年来台湾京剧界颇具新意的系列原创作品。以京剧为基础,《孟小冬》、《水袖与胭脂》和《百年戏楼》分别运用了歌舞剧、昆剧、话剧等表现手法,将人物和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立体呈现在舞台上。

          “三部曲”的故事本身更是构思精妙,从小人物到大历史,又不乏年轻人钟爱的“穿越”概念,上演一周来,几乎场场高朋满座。

          大陆知名戏曲研究学者翁思再在座谈会上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创新,既呈现了扎实的中华传统戏曲功底,又大胆突破,勇于‘解构’京剧,并已形成了‘国光’自身的风格特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魏海敏说,这些年,两岸京剧界在传承和创新方面大家几乎都是“心往一处想”的,但凡在艺术创作上有一些突破,海峡彼岸的包容度也逐步增强。

          据了解,今年7月,上海大剧院即将推出的“大剧院版”新编京剧《金缕曲》也已敲定了海峡两岸的合作团队,其中应邀而来的导演,正是国光剧团《伶人三部曲》的导演李小平。

         “相信两岸共同的智慧,会非同凡响,这取决于两岸戏剧艺术工作者的彼此信任,未来在同一个舞台上,有望激荡出更耀眼的火花。”李小平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