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6月17日

    大学改名,为什么根本停不下来



    最近,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方面迫于校友压力,给教育部发函表示反对,要求提起行政复议。

    川大方面的反对理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华西医科大学”,再往前的名字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与此相似,故“川医”老校友认为这会抢走“川医”的名头,侵犯了母校的权益。

    这一改名风波,实际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高校改名风潮的流风余韵。本次反对他校改名的四川大学,就是这股风潮的第一个产物。

    1994年,两所国家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这一名字,被认为是照顾同为“强者”的原成都科技大学师生员工的抵触情绪。但据说这一新名字严重影响了招生质量,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再度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国家重点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成为新四川大学的华西医学中心。

    经过20余年检验,除了体量倍增,合并和改名并没有带来额外的学术进步。“四川联合大学”的合并教训,使此后合并多以强并弱方式进行,类似“四川联合大学”之类妥协性改名很少再现。

    随着社会的市场化转型,一些高校专业就业前景差,招生质量不佳,或者为了谋取说得和说不得的实际好处,改名冲动更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的高校取消了学校名字中的“煤炭”、“机械”、“纺织”、“师范”等字眼,在行政化思路主导之下,有些高校把校名中的行政和地理名称升级,比如把地级市名称改为省级名称,把省级名称改为华东、西南等大区名称。相应地,有的把“学院”改为“大学”。

    但是与改名热潮相伴随的十几年中,中国大陆高校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说明当初所宣示的那些宏大的改名目的并未如其所愿,并未成功提升专业地位或在某一地域的实际影响力。而通过改名获得各种利益倒是实实在在的。

    以这次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为例,首先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利益,在《泸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写明要“依托泸州市医学院……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科技高地”。2014年5月,泸州市委专门成立“推进泸州医学院新区建设和更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其次,对学校来说,则是体量的迅速扩张,更名后的学校将由2014年时的17个二级院系,20个本科专业,调整为12个院部,25个本科专业。截至2015年5月中下旬,研究生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了82%。无疑,教职员工的发展空间更大了。

    这一改名和扩张大动作,表面上看,政府获得政绩,学校得到扩张,公众得到更大的受教育机会。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新“川医”给记者的采访回函中也称,“更名是促进川滇黔渝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名“有利于学校在更高平台上汇聚更多优秀人才,有利于学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教授提到一点,新“川医”仍然没有达到一般普通大学的标准。“作为一个大学,一个系底下至少要有3个专业,一个学院底下至少有3个系。”弥合改名所声称的目的与所能达到的效果之间的距离,并不容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本叫住《姓名与人生》的地摊名著在坊间流传,该书主旨是教人改个好名字,逢凶化吉,好上加好。看来热衷于通过改名谋取实际利益的,远不限于《姓名与人生》的读者。(澎湃新闻)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