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月16日

    日本当年如何应对美国“贸易战”


    日本和美国虽然在政治上互为盟友,但两国之间却经历了长达30年的贸易摩擦。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日本不得不升值日元、主动限制出口,甚至开放市场。在日本专家眼中,日本企业大量在美投资建厂,进行本土化生产是相对更有效的手段。

    日方作出许多让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随着日本国际竞争力增强,大量日本产品涌入美国市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纺织品、70年代前后的钢铁制品,到进入80年代后的彩电、磁带录像机等家电产品以及汽车等的对美出口,都曾引发了激烈的贸易摩擦。之后,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又爆发了大量贸易摩擦。

    日美之间贸易收支的逆转出现在1965年,此后美国对日贸易长期持续逆差。到1990年,日本对美出口额约占其出口总额的32%以上,同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近6万亿日元。这种贸易收支的逆转,使之前积累的问题全面爆发。

    由于美国拥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它有能力向贸易对象国施加压力。再加上日本在政治和安保领域依赖美国,在对美出口方面也长期存在依赖性,日本在就贸易摩擦问题进行谈判时作出了许多让步。

    首先是日本对多个品类的产品采取了出口自主限制。从1957年开始的5年时间内,日本在向美出口棉制品时采取了出口自主限制;1972年,毛和化纤产品也被纳入自主限制范围内。1969年,日本将当年面向美国市场的钢铁出口量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缩减22%。1977年,日本又把每年出口美国的彩电控制在了175万台。而1980年,里根拯救美国汽车业的竞选承诺最终导致日本的汽车业难逃“劫难”。

    二是允许通过日元升值抑制出口。1985年9月22日,日、美、英、法和西德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贬值的《广场协议》。协议签署后的第二天,日元对美元汇率就大幅升值,一年后,美元竟跌去一小半。日元的急速升值在短时间内使日本出口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

    三是开放日本国内市场。《广场协议》签署之后,日本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削减成本,很快抵消了所受到的冲击。日本的出口贸易在经历短暂停滞后,重新恢复增长,1989年甚至猛增21.4%。日美都开始认识到开放日本国内市场对缓解贸易摩擦的重要性。当时日本市场受到各种限制措施的保护,基本是封闭的。1985年,日美开始谈判,意在清除电子器件、电子通信、制药和医疗器械、林业产品、运输设备等领域阻碍美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因素。1990年6月日美在经过五轮谈判后发布最终报告,日本要增加公共投资;改革土地税制;强化反垄断法,改善排他性的交易习惯;纠正内外价格差别等。

    谨慎控制市场份额

    专家认为,尽管日本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但最行之有效的是到美国投资建厂,进行本土化生产。

    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的专家濑口清之在回忆当时的贸易摩擦时表示,因为认定倾销的主动权在对方国家手里,日本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纤维、钢铁、汽车、半导体等领域,日本都遭遇了欧美的敲打。此后,日本按照对方要求在当地生产,雇用当地人。在促进当地就业的同时,出口量也相应减少。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例,过去60年,丰田累计在美投资220亿美元,在美国拥有13.6万员工,在美生产的汽车还出口到了世界各地。截至2015年末,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直接投资总额约1.2591万亿美元,其中对美直接投资约占三分之一。

    濑口清之说,现在回过头来看,本土化生产对日本企业的全球化也有正面作用。例如,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到了30%左右。在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后,通用、福特等美国车企大批裁员,但丰田设在美国的工厂却没有裁掉一名员工。这件事情得到美国社会相当高的评价。大家认为,在美国企业抛弃美国的时候,丰田没有抛弃美国。所以,虽然丰田在美国也有召回事件,丰田的粉丝并没有消失,原因就是这种对美国社会的贡献。

    本土化生产的产品的定价也有学问。濑口清之说,日本企业的做法是不怎么降低价格,故意“阻止”产品大卖。因为“销路好就成问题了,价位不能够冲击美国市场”。但是价格也不能定得高到使产品卖不出去,这里的平衡非常重要。
    日本企业还会和对方政府保持联系,事先掌握如何做会导致贸易摩擦、哪些政界人士有意见等信息。如果认为可能导致摩擦,就事先采取提价、减少出口、增加本土化生产等措施。

    摩擦倒逼技术革新

    值得一提的是,日美贸易摩擦在某种程度上迫使日本企业推进技术革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客观上对日本企业扩大出口以及缓解贸易摩擦起到了积极作用。纺织业是日美贸易摩擦中最早点燃“战火”的行业。在采取出口自主限制减少出口量后,日本纺织企业依靠持续探索技术方面的创新,在困境中成功开辟出了新的市场。比如,东丽公司早在日美纺织品摩擦还未正式爆发的1961年就着手研发碳素纤维,历经约50年,研制出了可用于飞机的纤维材料。在此期间,东丽的约10家竞争对手放弃了碳素纤维的研发,其结果是东丽在世界碳素纤维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日清纺集团情况类似。1970年时,日清纺的销售额中纺织品占83%,此后,该公司将纺织品的技术运用于研发刹车材料。如今,刹车材料已成为占该公司近三分之一的主体业务,销售额也比当年有了大幅提升。(转载自参考消息)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