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5月18日

    美国前助理防长谈中美避免战争的关键


    美国中参馆网站5月3日发表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美中政策基金会创始人傅立民题为《思考对华战争》的文章称,美国能否避免与中国一战的核心问题是:为达到某些会得罪中国的特定外交政策目标,美国准备冒险让家园承受多少伤害?侵犯中国外交目标将付出高昂代价。

    中美之前存在潜在的战争因素

    傅立民称,美国和中国的武装部队都在孜孜不倦地策划和演练如何与对方交战。双方都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出于什么原因不得不与对方兵戎相见,但双方都认为有许多突发事件可能挑起冲突。从南沙群岛或钓鱼岛周边的海军交锋到围绕台湾统独问题的全面对抗都有可能发生。

    这些突发事件的背景反映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权力失衡状况。美军向前部署到中国外围,这种驻军模式源于冷战的遏制政策。中国军队则被用来保卫中国自己认定的边界。中国认为美国是最有能力、也是最有可能侵犯这些边界、袭击中国的国家。

    美国希望维持一直享有的西太平洋军事霸权,决心防止其冷战期间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越变越小的趋势。中国则努力构建具有防御能力的海上边界,努力防止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成功声索周边岛礁,并努力重新统一台湾。

    另一方面,美中两国国家安全部门之间的沟通远没有冷战时期的美苏双方顺畅。美国军方高官对中国政治军事思想的了解程度很低,甚至完全不了解。中美之间不存在任何可以控制局势升级的谅解协议或者机制。当然,这都是过去的情况,现在开始行动不算太晚。

    中国善于有克制地处理分歧

    傅立民称,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希望与对方开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近70年都奉行战略谨慎政策,倾向于在解决国家安全问题时采用外交和准军事手段,而非军事手段。中国明显偏向于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保护自己,但中国同时表明,为保卫边界和战略利益,中国完全做好了战争准备。中国动武体现出明显的目标性、坚定性和自律性,集中关注有限的目标,绝不偏离初衷。

    中国一直小心避免挑起与其他声索方及美国海军的冲突,即使美国海军表现得很嚣张。

    类似的克制模式同样表现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的手段是动用武装程度较低的海警船只,而不是海军的战争装备。日本方面同样表现得相当谨慎。

    傅立民称,中国与邻国的互动表明,中国人非常善于在不挑起武装冲突的情况下处理分歧。他们给了我们保持乐观的理由。中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包括偶发性战争在内),或者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战争绝非不可避免。

    傅立民称,中国通过军事手段落实其警告内容时,往往态度谨慎,不会草率行事。中国的财富和实力正处于上升期,中国人有理由把采取对抗手段的时间推迟到未来,因为未来的中国将拥有更强大的相对实力和更多不战而胜的机会。

    侵犯中国外交目标将代价高昂

    傅立民称,我们为什么还要关注如何避免与中国开战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短期的,一个是长期的。

    短期原因与美国承诺要协助保卫台湾有关。眼下统治台湾的是一个反统亲“独”的政府。特朗普政府的言论让人怀疑美国会不会升级与台湾的关系,挑战美国恪守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还是说在这个最容易挑起中国民族主义浪潮的问题上改变方向。中国现在拥有即使美国反对也能迫使台湾就范的军事实力。特朗普推文所激发的不确定性,似乎已经促使北京考虑是否在事态偏离轨道之前提早行动。

    从中长期来看,虽然华盛顿坚持按照美国能够永远称霸中国周边地区的想法来行事,但是在亚洲,这种想法正在逐步丧失其可信度。美国的实力明显在下降,不仅相对于中国是这样,相对于越来越自立的亚洲盟友和伙伴来说也是这样。而且,这一趋势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加速态势。即使增加美国国防开支,也无法改变或扭转这一根本现实。

    虽然美军行事高调,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霸权将逐步衰落。美国进行跨太平洋作战的成本与爆发武装冲突的风险都将增加。本地区国家将采取规避措施。它们要么会亲近北京,远离美国,要么尽量避免夹在中美之间(这种可能性更大)。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会断绝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但它们同样会减少依赖美国,行事更加独立。

    文章称,所以,美国能否避免与中国一战的核心问题是:为达到某些会得罪中国的特定外交政策目标,我们准备冒险让我们的家园承受多少伤害?身处21世纪,当美国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杀外国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那些人会发动报复,我们应该想到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付出代价,目睹国内平民的死亡。

    现在到了应该认真思考的时候。美国人不是无所不能的。美国人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文章称,但我们同样看重自己的尊严。在中国与其邻国关系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美国的利益与尊严?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