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6月28日

    高田公司破产教训引深思


    日媒称,在安全气囊领域世界领先的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田公司宣告破产。“家族经营”屡屡迷失方向,以“安全”为卖点却背叛消费者的信赖。如何面对尖端技术蕴含的安全风险也成为一项新课题。

    据日本《朝日新闻》6月27日文章,高田公司会长兼社长高田重久直到会见记者时,仍对公司为何走到破产地步感到不可思议。

    美国发生首例因安全气囊致死事故是在2009年5月。此后,又接连发生类似事故,舆论为之哗然。然而,作为第三代创业者的高田重久等公司高管在应对上非常迟缓。高田公司的态度招致车企的不信任,美国媒体甚至称高田公司的气囊是“杀人的安全气囊”。

    2014年12月是一个重要节点,因为高田公司拒绝了美国当局的全美召回要求。高田公司坚持“既然不能确定原因,就不能认错”的判断,从而得罪了美国当局和消费者。

    关系深厚的本田公司一开始还支持高田公司,但后来转变方针,抛弃高田公司,同意了美国的全美召回要求。加之后来出现向车企虚报性能数据问题,要求高田公司通过破产保护等“法定清算”手段明确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上世纪80年代,高田公司在本田公司的强烈要求下开始开发安全气囊,正是与车企的同心协力才使其发展壮大。

    导致高田公司立场越来越弱的一个原因是,高田重久等创业者持有60%股份的经营体系。高田重久不愿在公共场合作出说明,试图逃避问责的法定清算。在车企方面看来,这不是寻求早日重振企业的经营者的立场,只是在优先考虑股东利益。结果,在漫长的协商期间,公司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失。有大型车企的高管说:“说到底,这都是创业者持股造成的。”

    召回对象零部件仅高田公司公开的部分,美国有6200万个,日本有1800万个,加拿大有470万个。

    日本国内召回的汽车,有73%已经得到修复。但在汽车登记制度不健全的美国,已经修复的比例只占到38%。不仅如此,零部件的供应也比较滞后,消费者经常被告知缺货。

    另外,异常破裂事故与推进剂硝酸铵长年老化有关。该材料曾被高田公司视为预防安全气囊打不开的划时代技术。今后,随着汽车使用年限的增加,推进剂会出现劣化。即使通过召回行动减少异常破裂导致金属片飞散的事故,反过来又会面临安全气囊打不开的风险。

    高田公司的安全气囊曾是全球最尖端的技术。这次,高田公司直接承受了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近年来,最尖端的技术是自动驾驶技术。很多与安全技术无关的IT企业纷纷参与进来。

    开发竞争会不会导致安全因素被忽视?熟悉企业丑闻的乡原信郎律师指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推进,会出现很多像谁该负责、该负怎样的责任等意想不到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与确保安全之间的平衡,应进行深入讨论。”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