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14日

    中餐馆里的“中式英语”将逐渐消失



    北京7月13日电,从事金融服务工作的新加坡人约翰逊对中国各种菜肴情有独钟。每次来中国出差,他都会去尝尝当地的特色菜。

    几年前在上海一家餐馆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我们当时想点一瓶红酒,看了菜单,就傻眼了。”有一款酒的名字叫“King Go X Red”。

    “‘这是什么?’出于好奇,我和朋友勇敢地点了这瓶酒。”他说。

    待服务员将酒拿上桌,对中文略知一二的约翰逊忍俊不禁。这个令人咋舌的翻译指的竟然是“王朝干红”——一款他曾在中国别的城市喝过的红酒。

    事实上,过去因中餐馆里脑洞大开的“中式英语”而闹出的趣闻屡见不鲜,“麻婆豆腐”被译成“Pock-marked old woman’s bean curd”(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驴打滚”被译为“rolling donkey”(旋转的驴子)等。

    这一现象有望在今后得到改观。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上月联合发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对包括餐饮、旅游、文化等13个服务领域译写的原则、方法和要求作出规定,并为各领域常用的公共服务信息提供了规范译文。标准将于2017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记者查阅该规范发现,针对一些中国特色美食,此次规范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麻辣烫为“spicy hot pot”;花椒为“Sichuan pepper”;豆腐将统一翻译成“doufu”或“bean curd”,而不再使用“tofu”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中餐厅在中文菜单的翻译上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我们的餐厅毗邻涉外商务区,所以会有不少外国人前来就餐,过去我们一般对英文菜单就是逐字翻译或者是用拼音代替。”重庆渝北财富中心附近一家经营多年的川菜馆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如今,当地不少餐厅的菜单都是通过外包专业的公司进行翻译,相信英文译写规定出台后,将来各类菜品的翻译会更加规范。

    “这几年我在中餐厅里就餐时,有的餐厅虽然英文译文还不那么地道,但我基本上能看明白了,有些还会标注出使用的食材。”约翰逊说。

    就在此项国家标准发布不久后,作为中国主要菜系川菜的发源地之一,四川发布公告,要求省内相关领域在进行英译时依照此标准进行,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参考已经公布的3500余条规范译文。

    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美国留学生萨拉·塔拉特说:“除了标注食材外,我希望今后中国菜的翻译上也可以更多地体现它的口味,这样我们点餐时会更加方便。”

    川菜大师彭子渝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的菜品种类纷繁,做法和内涵都各自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如何让体现内涵和简明易懂相结合是今后需进一步考虑的。(新华社)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