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20日

    中国新加坡在天津联手打造海绵城市


    入夏以来,一下大雨就“看海”成为中国不少城市独特的“风景”,也是城市管理的难点。然而,无论是在去年7月20日的暴雨洗礼,还是近期的大雨冲刷,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基本都保持了雨停路干的状态,而海绵城市正是其中的奥秘。

    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由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共建,是中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所在地。

    漫步生态城,“无井盖”和“宽绿带”是生态城道路给人的突出印象。据生态城建设局调研员王萌介绍,生态城道路的雨水收集井及其他市政管网设施全部设置在两侧绿化带内,既有利于雨水收集、疏导,又从根本上避免了道路维修“拉链”现象和“坠井”事故的发生。目前,区域内这样的“生态”道路已完成60余公里。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借鉴了新加坡水资源利用的做法,确定了“规划引领,生态优先,过程控制,侧重实施,多元投资”的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原则,希望通过改造,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天气晴朗或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进去的水“吐”出来加以利用。

    生态城新闻发言人吕凯说,生态城制定了全国第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提出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其中,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Ⅳ类水质、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绿色建筑100%等4项指标,都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要求。

    作为一片全新开发的区域,生态城建设之初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以及林地、草地,以涵养水源并应对较大强度降雨,蓟运河、蓟运河故道、静湖三个水系的滨水湿地也被完全保留,作为城市禁建区。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受到破坏的水体,生态城尽力修复。区域内污水库经治理形成了静湖,既作为城市景观湖,也可用于汛期排涝和调蓄。

    “低影响开发其实有助于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王萌坦言。

    低影响开发的模式在生态城随处可见。在生态城低碳体验中心、服务中心等建筑上,结合屋顶设置种植有屋面和屋顶花园,这就是低影响开发中“滞”的模式应用,有效减少了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生态城还打造了第一社区公园、甘露溪等多个海绵城市样板项目,探索在全区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截至目前,已有49个试点项目启动,完成投资8.5亿元。

    “海绵城市让城市居民的生活少一些困扰,多一些便利和舒适。”吕凯说。如今,生态城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已取得一些经验,在全区推广基础上,有望在中国国内更大范围推广。吕凯希望,海绵城市能够真正造福城市生活,让雨后“看海”成为过去。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