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本书被译成中文
托马斯•基尼利目前一直忙于在北京出席各种活动。他已经出版了54部作品,而且还在酝酿未来的创作。他也一直想着读者。无论如何,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和最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在前不久的一次访华之行期间,中国译者李尧在澳大利亚大使馆举办的“澳大利亚文学周”招待会上拉住基尼利长谈,向他索要新书。
在前往北京大学参加有关文学翻译的硏讨会时,这位作家把几本新近出版的小说塞进了公文包。翻译过30多本澳大利亚作品的李尧也参加了这次硏讨会。现年81岁的基尼利当年受在中国开餐馆的米歇尔•加诺特之邀,出席她先是在香港、后是在上海组织的文坛活动,从那以后便经常前往中国。
基尼利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基尼利说:“那是一个更原生态的中国。所有人都穿着中山装。人们会冷不防地问一些试探性的问题。”如今,一切都变了。基尼利说:“我上次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到了美国加州。”尤其是大学,建筑令人眼花缭乱,“学生们态度坦诚,衣着光鲜”,就像大学教学楼“—样光彩熠熠”。中国消费者者仍然购买大量书籍。不过,如同大多数有作品在中国出版的外国作家一样,基尼利并不了解他的作品在中国的销量。
基尼利的著作目前有七本被译成中文,其中四本正在印刷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辛德勒名单》。由这本得过布克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曾荣获奥斯卡奖。
中国译者功不可没
中国出版物的质量给基尼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我们受到了澳大利亚人口规模的限制。中国人口多,识字率高,所以上海和北京的出版商都渴求澳大利亚的作品。这令人惊喜。”
他称“中国人的彬彬有礼具有误导性”,因为掩盖了人们的热情。他说,西方读者和出版商对外文作品并不这么渴望。“如果我们澳大利亚有李教授这样的人,我们会出版更多的经过翻译的中国作品。”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安思捷说,李尧通过翻译把澳大利亚一些最知名作家的作品带进了中国各地的教室、图书馆和家庭。李尧说:“我热爱澳大利亚文学。它是世界文学的重要支柱。在过去的40年里,我与许多杰出的澳大利亚作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翻译他们的作品,我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书也与中国有关
基尼利即将完成的小说《蒙戈人》以一位罹患食道癌的摄影师为主人公,书中另一条故事线的主角则是一位生活在4.2万年前的男性,他的完整骨骸在新南威尔士州蒙戈湖被发现。垂死的摄影师开始在精神错乱中想象着古老的猎手前来拜访他。
开始创作《蒙戈人》的时候,基尼利发现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我们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农耕和城镇生活为基础,我无法描绘这样的画面——我连苹果这样的词都不能使用”。
不过,他痴迷于“远古时代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人类”,所以没有被这些纯技术性的限制吓倒。即便在这里,他也发现了与中国的关联——两国古生物学家曾密切合作,而蒙戈人的祖先很可能是在那之前从中国来到澳大利亚的。
基尼利在北京说,他在我们谈话的前一天创作了1000字,而他的活动安排相当紧凑。他通常会把草稿修改四遍,然后再交给出版商。
“到了那会儿,我对稿子已经烦得不行了,只想把它甩给某个倒霉蛋,甩给一个编辑。”基尼利的脑子里还在不断产生新的故事灵感。当他准备出发去与更多痴迷于澳大利亚风情的中国学生座谈时,他的眼里闪烁着小说家的光彩。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