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9日宣布圆满结束并实施关井作业。此次试采全面完成预期目标,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当天,位于南海神狐海域的钻井平台“蓝鲸一号”缓缓熄灭了试采火苗。自5月10日第一口井试气点火以来,试开采已持续进行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产气时长和总量均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这次试开采成功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意味着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有了安全、环保的“中国方案”。
和人们熟悉的海底石油、天然气田相比,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是标准的“高潜力”能源。国际科学界估算认为,其全球资源量相当于21万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不仅对中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世界瞩目的战略资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说。
中国此次试采是一次集聚全国产、学、研力量的科技重大攻关行动。试开采作业区位于广东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试开采井开钻,至5月10日下午14时52分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至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兼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说,在两个月的试采进程中,天然气平均日产量达到5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日产量达3.5万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试采还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此前,其他国家进行的海底可燃冰试开采活动多次遭遇较为严重的出砂事故而被中止。中国此次试采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摸索形成较为先进和可靠的防砂技术,能够持续有效发挥作用,保障产气通道状态良好。同时,在举升方式等多方面实现创新,产量提升效果显著,试采持续时间已达到生产性试开采要求,为未来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试采还做好了充分的环保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在中国地质科学工作者看来,风险可控、环保有力、开发可持续,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始终坚守的核心原则。
60天的试采监测数据显示,试采海域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钻井井壁和开采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实现了安全可持续生产。
“试采表明,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的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等领域都实现了自主创新并在全球范围内具备领跑优势,有望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叶建良说。
在此次试采成功的基础上,未来中国将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李金发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同时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产业化提供绿色开发基础。此外,中国还将研究勘探开发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产业政策,为产业化提供相关保障。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