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9月13日

    中国举国助力科技强国:有“引领天下”气度


    俄媒称,北京日前向三位取得前瞻性研究成果的学者颁发了未来科学大奖,奖金各100万美元。为何此事发生在中国?当地社会及政府如何鼓励科学的欣欣向荣?其实答案从历史中便能找到,只需回溯苏联以及美国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即可。

    俄新社9月11日发表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文章《“本国的诺贝尔”——北京的软实力》称,倘若你是典型的文科生,只怕很难了解获奖者之一潘建伟的研究成果。他是全球首枚量子卫星的研发带头人;你也一定会对生物物理学家施一公的课题摸不着头脑,他对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进行解析,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上面的术语太过高深,让人如坠五里雾中,相比之下,第三位许晨阳的专业比较易懂,数学及计算机。

    文章称,量子光学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安全和保密性,潘建伟的团队利用基于光纤和卫星的量子密钥分发成功实现了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通信网络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它属于军事技术的范畴,但却能极大地造福全人类。

    中国有媒体报道,近1个月来,国家在科技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加速了在本世纪中叶成为科技强国的行军步伐。北京意在科技方面赶超美国。

    文章称,10年前,美国和其他几个西方国家尚为举世公认的全球科技翘楚,那么如今对于中国+全球科技领军者这样的词语搭配,至少已无人感到吃惊。

    当然,对科技领袖的评判见仁见智,标准各不相同:登记的专利数量、新技术推广所带来的收益等。甚至还有人用学术文献的引用数量来加以衡量。但从总体来说,现在围绕下世纪哪国能执全球科学研究之牛耳的问题下注,中国一定最被看好。

    文章认为,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资金的价值不容小觑。在美国完成学业并定居的华裔科学家,在发现祖国能够提供大实验室、完全的学术自由后,纷纷回国效力,因为这样的工作条件在美国是无法想象的。

    但钱并非一切。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仰慕学者、颂扬其科技成果的社会氛围。过去,苏联、美国、欧洲都经历过对新技术的渴求时代,从19世纪末拉开帷幕,一直延续至20世纪70年代,学者是那个年代民众眼中的英雄。

    文章称,对科学、学者以及所有受过教育者的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今,中国政府相当公开且有意识地鼓励相关氛围的营造。纵观中国任何一家主要媒体,科技栏目每天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中国人从中了解到了休斯敦大学教授、著名华裔科学家任志锋率团队开发出一种可像橡皮筋一样循环拉伸而不改变性能的透明电导体;或是是四川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蝗虫实施基因变异,改变了后者聚集成群的行为方式。重奖科研精英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传统。中国人还打造起了非常优秀的教育体系,没有它,勇攀科学高峰就是奢谈,这方面其实也值得大书特书。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科学大奖并非政府出资,而是若干企业家及科学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他们认为,资助科学的善举至少能为自己的企业赢得美誉。

    文章称,如今并非闭门造车、百般提防竞争对手的年代。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委中便有外国人,他们来自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而所奖励的科学家也不限国籍。中国人希望赢得开放的、充满竞争的全球科学的领导权。而正如所看到的,他们会取得成功。

    文章认为,开放于科学大有裨益。在去年的G20杭州峰会上、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在今年的召开金砖国家首脑会议上,中国都提议开展创新合作。非但如此,有关计划已获得通过并开始运作。这也是一种“引领天下”的气度,并不逊色于中国未来的独领风骚。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