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0月16日

    听,那远逝的运河船工号子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自元、明、清至建国初,这里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不论顺水摇橹,还是逆水拉纤,行船必喊号子,高亢有力、苍凉悠长的号子曾在运河两岸此起彼伏、开云裂雾。

    喊号子是一门传男不传女的技艺。号子的主要内容是号头喊出来的,其他人只需要随声附和。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的河北故城县文化馆馆长李志勇说,“当时的号头以河南人居多,能当上号头就意味着吃香喝辣、不卖苦力。”

    8年前,李志勇经多方打听,在郑口镇五大院村几间破房里见到了当地最后一位号头——时年已86岁的王振江。

    交谈中李志勇得知,王振江家中有一条运粮船,往来于天津和山东临清之间。王振江11、2岁就跟船跑运输,因为机灵、可爱、嗓子好、乐感强,深得河南一张姓号头的喜爱,14、5岁时已经学会为自家船喊号了。

    后来,王振江爽快答应给李志勇喊船号,还点名请村里几位老船工来帮忙。李志勇白天录像,晚上誊写,又请熟悉谱曲的老师帮忙,用了两个月整理完成《起锚号子》《拉纤号子》《摇橹号子》。

    “这三首号子只是冰山一角。王振江当了一辈子号头,究竟喊过多少种号子,有多少号子被老人带进坟墓,要永远画上问号了。”李志勇说。

    李志勇告诉记者,一艘船的平安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号头手里,河窄流急处、拐弯水浅处、起锚升帆时,凡是急难险重的时候,就需要喊相应的号子,目的是提神发力,增加劳动情趣,协调劳动节奏,提高行船效率。

    从临清到天津,各地口音不同,喊的是行内都能听懂的通行号,有固定的韵律节奏,虚词不变,内容多变,号头看到什么、想起什么,就会喊什么,全凭号头的文化素养和即兴创作,随意性很大。

    “王振江老人喊出的船工号子虚词多、变化繁复,内容有沿途风景、三国人物、名胜古迹。”李志勇说。

    据介绍,运河船工号子一般与船上众多器具相关,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船号和纤号,包括起锚号、摇橹号、撑篙号,立桅号、升篷号、落篷号等。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机动货轮的出现以及北方运河的断流,昔日“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场面不再,纤夫、号头这些延续千余年的古老职业随着运河上的帆樯渐渐远逝,消失在无声的历史长河中。

    李志勇说,运河船工号子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家族传承、师徒授受、职业熏染的方式绵延下来。经过上千年的演变,脱离了原始号子的简陋外形,既是劳动号子,又具有独立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律动性,高亢有力、苍凉悠长又富于变化,有很好的音乐表现。

    2009年,李志勇搜集整理的山东临清至天津段的运河船工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成功申报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志勇告诉记者,他们根据船工号子的特点,将这一传统民俗文化谱以现代乐曲,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创作了多部文艺作品并搬上舞台,让世人重睹运河船工号子的风采,让千年绝唱响彻运河两岸。

    “运河船工号子是大运河的一种文化元素,也是中华民族遗存的一种精神,我们要把它保护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熟悉它。”李志勇说。(新华社)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