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外国智库在评点分析解放军空军和常规导弹部队的作战能力时,并提出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字“运算”就能化解解放军战力的“良策”。该报告认为,一旦开战,解放军势必会利用常规导弹打击对手空军前沿机场。而在常规导弹攻击机场时,每摧毁1条跑道就需要3个理
想平均命中点,每摧毁1个滑行道需要2个命中点,每个命中点至少要进行2次打击才能确保达到较好的毁伤效果。照此运算发那个法,如果使假想敌的1个机场失效6小时,中国军队就需要消耗55枚导弹。而想要使对方的机场失效1天,则需要使用220枚导弹。如此算来,仅仅需要中国军队予以打击的3个机场作为静态目标,在2天时间内就会耗尽中国可能短时间内部署的各型常规导弹。
按这份报告提供的运算方法,可以说解放军火箭军的所有常规导弹都消耗掉,也压制不住各路假想敌“坚强无比”的机场。遑论依靠火箭军去应对其他更为强大的对手和更难打击的目标了。那么,这种看似“合理”且令人惊慌的观点是否准确呢?
首先,这份报告在分析常规导弹攻击机场作战方式的过程中,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即把作为打击目标的“机场”和“机场跑道”混淆了。尽管在一个机场的设置体系中,跑道目标最大,易受损性也最高。因此使用常规导弹打击机场跑道看起来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然而,跑道虽然容易摧毁,但也可以在战时被快速修复。同时,机场是由各个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飞机、通信指挥设施、跑道、停机坪、油库、弹药库等等。
在军用机场设施中,通信指挥设施、停机坪、跑道、油库和弹药库等设施均是保障飞机战力的不可或缺部分。只要其中一个受损,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飞机起降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如果以瘫痪对手的前沿机场为目的,打击上述目标的效能显然要比打击机场跑道强得多。
而如果使用常规导弹打击上述目标,需要消耗多少枚导弹呢?就让我们以这份外国报告中提出的运算方法为模型,进行简单计算来看一看。使用常规导弹可以打击机场的通信、导航枢纽设施,或者指挥设施,如通信电台、对空发信台、辅助着陆设备、导航台等。上述设施均为固定且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类目标,如果对其实施打击,则对建筑物的任意1个命中点进行打击即可。
考虑到“每个命中点至少要进行2次打击才能确保达到较好的毁伤效果”,且“料敌从宽”,那就进行2轮打击吧,则瘫痪1个机场需要消耗2×2=4枚常规导弹。如果按照外国报告提出的目标,要遮断对方的3座机场,则12枚导弹足矣。同时,机场的指挥通信设施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建设,且需要安装易遭打击的大量技术装备,因此很难像跑道一样在“2天”内恢复使用,具有可以较为长时间使机场失去战力的毁伤效果。
同时,解放军还可以针对机场的油库、弹药库实施导弹攻击。虽然一般机场也会建设备用后勤仓库和野战临时仓库,但由于后勤仓库目标较大,且防护性不强,即使按照前述“料敌从宽”原则,打击1个机场的1个弹药库和1个油库也只需要2×2×2=8枚常规导弹。
考虑到还可能有备用仓储设施,我们不妨再将导弹消耗数翻倍,则每打击一个机场需要至多16枚导弹,3个机场48枚导弹也就顶天了。更何况打击弹药库和油料仓库,还会引发弹药和油料的二次爆炸,导致需要对上述损失物资进行再补给和重新部署,因此打击后勤仓库也能使作为解放军假想敌的对方机场瘫痪相当长的时间。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瘫痪某一假想敌为了一定战役意图构筑的10余座机场,至多需要消耗100余枚导弹,而这并不足以将解放军现役常规导弹库存消耗殆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运算结果,都是我们在这份外国智库报告提出的作战思维框架下进行分析的结果。而从中国军队作战理论来看,控制在战区级指挥机构甚至中央军委手中的常规导弹部队,是用来打击战役级目标的。也就是说,在边境战争或大规模冲突的环境下,常规导弹攻击的优先目标应是对手的国家级指挥和通信枢纽,重要的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线及中转枢纽,以及边境浅近地带的战役后勤和军事工业设施。因此,一旦战事打响,常规导弹的攻击目标都远比部署空军部队的机场重要,而其带来的毁伤效果也远比瘫痪几座机场更为显著。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