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13日

    慷慨者为何更幸福?


    外媒称,慷慨的人比利己者更幸福。瑞士学者发现了与此相关的大脑运作模式。

    据《瑞士商报》网站7月11日报道,如果负担大多都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人慷慨呢?一个可能的解释在于我们大脑内的联系。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为他人做事令人幸福。

    对他人作出慷慨之举后人会获得一种快感,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温情效应”。由菲利普·托布勒和恩斯特·费尔领导的苏黎世大学研究小组对慷慨大方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彻底的探究。

    好消息是:些许的施与就足以体验到这种“温情效应”。托布勒总结道:“人们不需要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就能感觉更加幸福。”他们的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国《自然·通讯》上。甚至单纯具有给予的意愿就会令大脑产生相应的变化。

    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成了试验组和对照组。首先他们要求试验组采取慷慨的行动:研究人员承诺会给他们一些钱,但钱应花在其他人身上,比方说请人吃饭。而对照组则得到指示要用这些钱来为自己做点什么。但实际上研究人员并没有真正支付这些钱。

    接下来受试者还要参加一个试验,在试验中,他们必须决定自己的行为是要慷慨一点还是自私一点。在此期间,研究人员对大脑三个区域的活动进行测量:一个是处理亲社会行为和慷慨举动的区域;一个区域与幸福感有关;还有一个则在决策过程中对是与否进行考量。

    在第一个试验中被要求表现慷慨的试验组在第二个试验中也更加大方一些,而且他们在事后自我感觉比利己的对照组更加幸福。与此同时,在试验中,慷慨的程度则完全没有影响。一点点就足以令他们的幸福感提升。

    脑部扫描也显示,试验期间两个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单是承诺会对人慷慨就已经能够激活大脑中利他的区域并令该区域与负责幸福感的区域的交流增强。

    托布勒说:“值得一提的是,单纯是慷慨的意图,都不用将其付诸实施就已经造成了神经元的变化。”研究人员相信,人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作出有针对性的承诺。一方面是为了感觉更加幸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这种人们希望见到的行为。

    研究小组成员朴昭英(音)补充说,目前还有几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例如人们该如何训练从而加强大脑两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另外,如果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亦即单纯为了提升幸福感而表现得慷慨,这种效应能否持续下去。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