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24日

    中国信贷紧缩给全球带来通缩寒意


    中国今年在国内策划了一场银行信贷增长的大幅放缓,向全球市场传播了通缩的寒意。

    事实上,我们认为,今年全球市场上许多种所谓“特朗普交易”的终结,不仅仅表明特朗普政府政策招致怀疑,更是折射出中国信贷紧缩引发的通缩寒意。

    作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2万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打一个喷嚏,世界就会患感冒——对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国利率造成更大的下行压力。

    在一年的时间里,中国曾从输出通缩,转变为帮助促成“全球再通胀”主题,该主题在2016年下半年的全球股市里表现得很明显。

    在今年前三个月,中国名义GDP增长率达11.8%,几乎为2015年全年增长率的两倍。2015年12月,投资者还在担心中国发生硬着陆。中国进口增速达20%,给了依赖对华贸易的经济体很大的提振。

    然而,在一个像中国这样的杠杆程度高的经济体,信贷供应变化对经济增速的影响是滞后的。中国的信贷政策已变得具有很大约束性,这颠覆了传统看法,即在今秋召开中共十九大之前,中国不会以任何动作打破现状。所有迹象表明,现状正在被打破。

    人们从未听说过的最重要的全球政策制定者,是不久前上任的中国银监会(CBRC)主席郭树清(见文首照片)。

    由于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隐性支持,郭树清发布了一连串旨在打击腐败和投机的新规。

    结果是,2017年第一季度信贷冲量(credit impulse)——最好将其理解为信贷总量相对GDP比例的“变化速度的变化速度”——大幅降低了17.5个百分点。

    习惯于借入大笔资金的企业和消费者将感受到减少净支出的压力,有些借款人不得不借新还旧,但他们能借到的新贷款将变少。

    根据我们的指标,当前这种负信贷冲量的规模,在历史上只有过几次与之相当或超过的情况:分别是1994年、2004年至2005年和2010年。但前几次,负信贷冲量发生的背景是名义GDP增长非常强劲:1994年为37%,2004年和2010年都是18%。

    中国增长潜在放缓的迹象,已在诸多事实中显现出来:中国主权债券收益率曲线出现局部反转;全球交易的中国公司股票构成的MSCI明晟中国指数(MSCI China index)的表现(上涨25%),与国内交易的中国公司股票构成的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的表现(分别为上涨1.2%和下跌6.7%),存在巨大落差。

    中国信贷政策“走走停停”的特性,以前就曾出现过。当增长加速,几个季度之后会出现负信贷冲量;当增长减速,则在几个季度后出现正信贷冲量。

    自1995年以来,负信贷冲量的平均延续时长大约为4.5个季度。既然这次负信贷冲量始于2016年第四季度,那么到明年初,中国当局也许会再次向前推动信贷油门杆——这只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放慢的明确迹象的回应。

    另一方面,预计大宗商品价格会走软,美国利率的上行压力会减小。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5年里,中国名义GDP增量达3.7万亿美元,超过德国的GDP总量。相比之下,同期全球经济的名义GDP增量仅为2.2万亿美元。

    这段时期,中国不但贡献了近170%的全球名义GDP增量,而且看来可能再次增厚了美国企业的利润。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美国企业在世界其他地区赚到的利润增加了25%,而在国内获得的利润小幅下降,远远低于2014年的峰值。

    全球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是,即便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方面,中国信贷政策也许已跟美联储(Fed)或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调整几乎同等重要,但中国经济政策制定的透明度仍远低于其他许多主要国家。

    因此,对投资者而言,监控中国的信贷冲量可能是他们可用的“观察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的最好办法。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