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23层100米高的黑色大楼直插云天,干净整洁的园区更像写字楼。与所有人一样,方明第一次在深圳和东莞交界处见到全至科技创新园时,他有点难以置信:这里是工业园区吗?
等看到早先入驻的企业在高楼里生产,听到园区“工业上楼”的理念时,方明马上决定把自己的企业——深圳森蚁数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搬过来。“这里更靠近我们的上下游配套,除了办公环境一流,还具备生产条件。”
方明说,森蚁生产行车记录仪,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细分领域,他们的优势除了技术创新,更关键的是质量稳定。以前出于成本考虑,公司的研发部门和生产基地相距上百公里,质量难以直接掌控,“工业上楼”则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如今企业都在转型升级,工业园区没有理由原地踏步。”全至创新园运营公司总经理曾楚恒介绍说,该园区的前身叫茅洲山工业园,有30多年历史,原来有39家企业,都是五金、模具、塑胶等初级产业,每年的总产值只有1.1亿元。
2012年他们投入数亿元,拆除原来的工业园,重建为23层的大厦,新建大楼每层的承重提升到每平方米750公斤以上,层高从3米提升到4.2米,同时配备6台载重超过2吨的货梯,这些条件突破了工业园限高的瓶颈,使得十楼以上照样可以开工生产。
全至创新园聚焦智能制造,重点引进和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企业。园区2015年投入运营,目前已经有120多家企业入驻,实现产值20多亿元,未来这一数字有望突破80亿元。
近年来,类似全至创新园的案例,在珠三角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着“工业上楼”。佛山市顺德区的容桂恒鼎工业园始建于2000年,是经过环保审批的电镀加工生产基地。但其工业园污水、废气处理系统使用多年,不能满足现代环保要求,存在环保隐患。
为此,2014年起当地对该工业区进行“三旧”改造,将原有厂房全部拆除,新建一批65米高的高层厂房。新园区实行一系列先进的防污治污措施,改变原来厂房陈旧、产能落后、治污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
据记者了解,工业用地紧张是珠三角“工业上楼”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工业用地日趋紧张;另一方面,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一些工业区难耐诱惑变成地产项目。
“用地紧张、成本上升、环保加强等硬约束条件,倒逼珠三角制造业求新求变。”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工业上楼”既是形势所迫,也体现出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智慧和努力,即追求用更少的资源、更少的环境代价,去实现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吴思康说,珠三角制造业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渐积累实力,上世纪90年代很多地方出现了带大草坪的“花园式”工厂。2005年广东为节约用地,明确叫停“花园式”工厂,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如今高层厂房出现,企业“工业上楼”。这些变化见证了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脚步。
可喜的是,振兴实体经济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珠三角很多城市将眼光和资源重新投向制造业。2016年3月,深圳市出台文件,表示将研究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确保中长期内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不低于27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0%。同时,很多城市出台政策鼓励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
“这些举措坚定了我们发展高层工业园的信心。”曾楚恒说,他们看好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未来有计划将全至创新园的模式扩展到更多地方,让“工业上楼”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