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现象引起热议后,中国逾20省市推出扶植民营经济新政。分析认为,这背后得力于中美贸易战“助推”,中国政府寄望民营企业带头“技术赶超西方”,但这步走得太晚。
中国民间对“国进民退”的质疑声浪在2018年下旬达到高峰,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则于当年9月27日表态,“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习近平共4度喊话民营经济。
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这也是习近平自9月27日以来第4度喊话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上海于同年11月3日推出27条提升民营经济活力的政策,成为第一个响应号召的省市。
根据整理,截至1月8日,已有22省份推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从减税降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实力、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和保障政策落实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支持。
官方的支持,部分是要消除民营企业对政府的疑虑,而中美贸易战则让中国政府意识到长期以来对外技术依赖,终究无法成为“强国”,选择强力扶持民营经济,寄望它们可以活跃起来,将制造业“做大做强”。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立坚表示,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发现,自己没有核心技术,就很难维持经济发展。但中国国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转而投入基础建设、金融业,民企现在才是制造业的主要参与者。
他说,因此国家才会祭出手段扶持民营经济,希望能够再回到2008年以前的荣景,只是当时是由台资、港资、外资的技术带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国希望民企能扮演昔日外资的角色,让中国经济恢复良好的循环。
孙立坚表示,在美国对中国发动智慧财产权的围堵之下,中国政府肯定还会继续制定政策激励民营企业。中国过去都是借助外资做制造业,技术也在别人身上,“中美贸易战逼着中国把拖下来课题解决掉。”
他指出,日本和台湾当年都是靠本土企业学习高端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进而产生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跨国品牌,“中国也想要走上这条成功的道路,若没有技术,只有劳动干劲是没有用处的。”
中美贸易战固然让中国意识到要补“技术短版”,但在经济遭受贸易战挫败之下,目前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7个省市都已下修今年经济成长,在经济形势更为严峻的2019年,要在制造技术重整旗鼓、进口替代并非易事。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